昨天,新三板個股繼續走弱,協議轉讓個股有24只股價下跌超過40%,9只跌幅達50%;另有25只做市轉讓個股跌幅在10%以上,其中超宇環保大跌近30%,奧美格、銀禧光電、海泰斯跌幅均在20%以上。新三板指數昨天以1167.66點收盤,總體仍處于歷史低位水平。
做市指數正向1000點回落
“當前的新三板正在經歷自2015年4月8日做市指數歷史高點之后兩年多的持續單邊下行,而且正在逼近2014年12月31日做市指數基準點位1000點,市場流動性極度匱乏。”東莞證券分析師潘紹昌昨天告訴信息時報記者,隨著新三板公司中報業績將陸續出臺,低于預期的業績將令處在政策空白期、市場表現本就疲弱的新三板市場“雪上加霜”。
事實上,由于缺乏有力支撐,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就能引發新三板個股價格大幅波動。比如,上周一,不單A股受創業板拖累大跌,新三板指數當天也大跌4.83%,創下今年年內單日最大跌幅,在日K線圖上留下一根難看的大陰線。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隨著摘牌潮的興起,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持續下跌——新三板掛牌企業規模自今年6月29日達到歷史最高峰的11316家后開始縮小,并持續下跌。截至昨日,新三板市場掛牌企業數量已跌至11273家(協議轉讓企業9756家,做市轉讓企業1517家),這意味著在過去的十幾個交易日里,新三板以平均每天減少3家的速度在“瘦身”。
新三板業績普遍低于預期
另據股轉系統數據,截至2017年7月18日,新三板共有51家企業發布2017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包括20家創新層公司。這51家披露2017年上半年業績預告的公司中,總體業績是預喜的,只有4家企業虧損,2家凈利潤同比下降。對此,潘紹昌表示,通常來講,業績好的公司會選擇先發布預告,“事實上更多的公司業績表現低于預期”。比如,就連新三板創新層都出了“黑天鵝”事件——納晶科技7月15日披露的中期業績預告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25.00萬元~1700.00萬元,同比增長411.40%~470.09%;凈利潤-900.00萬元至-1075.00萬元,同比下降156.11%~205.91%。
股轉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仍有108家公司因為各種原因連2016年年報都無法披露。
潘紹昌表示,新三板公司業績普遍低于預期,是由于之前的掛牌上市的企業大部分是在2015年、2016年掛牌,掛牌前后財務規范程度不同,很多上市公司的業績盈利情況已經在掛牌前后集中釋放,造成了掛牌前利潤增速看上去很高,但掛牌之后業績卻逐步下降,這是造成業績低于預期的主因。
他還表示,今年以來,監管層加大了市場監管、公司治理的稽查力度,信披監管加強,財務數據更趨規范,這在一定程度上擠掉了新三板的業績水分。此外,今年以來國內市場資金利率逐步上升,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特別是一些債務率較重的新三板企業,它們的負擔壓力也相應增加。經濟環境的不利因素對多數處于成長期的新三板公司影響尤為明顯。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