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最新消息 多因素沖擊,市場擴容趨緩
經歷了過去兩年大幅擴容,新三板市場高成長的標簽逐漸被弱化。回顧今年以來新三板市場發展情況,掛牌速度放緩,企業質地下降,交易僅集中于少量企業,而以IPO輔導或摘牌方式離開新三板的企業數量增長。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新三板對于投資者的主要意義是pre-IPO的主板備板,企業因責權利不對等,掛牌意愿明顯下降。新三板坐擁上萬家中小微企業資源和廣而深的行業覆蓋,如何發揮好這樣的高起點優勢值得思考。
市場交易集中于少量企業
今年以來,新三板市場擴容速度趨緩。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新三板掛牌公司共有11314家,其中上半年共新增掛牌企業1308家,較2016年下半年的2486家和2016年上半年的2497家大幅減少,且每月新增掛牌企業數呈放緩狀態。
同時,新增掛牌企業質地也有所下降,符合IPO財務條件的掛牌企業減少。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統計,以2016年年報數據為依據,新增的1308家公司中有318家營收規模過億元,但平均營收規模低于過去兩年新增掛牌企業的平均營收規模。此外,通過觀察2015年以來每月新增掛牌企業中符合創業板IPO條件的公司占比,可以發現今年以來該占比在不斷下降。
從市場指數看,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三板成指(899001)和三板做市(899002)指數上半年分別上漲0.26%和下跌4.24%。做市指數第一季度上漲4.28%,進入第二季度后下跌8.17%。分析人士稱,這大概率是因為改革預期落空帶來指數急轉直下。
交易方面呈現出“二八現象”:交易僅僅集中于少量企業。根據中泰證券研究所統計,2017年至今,新三板市場交易最活躍的5%的公司集中了市場上76%的交易量和70%的交易金額;做市股票的前5%集中了全部做市股62%的成交金額。與之對應的是,超過7000只個股沒有任何交易,其中包含了100余家做市個股。
不過,新三板并購市場交易活躍,新三板企業作為標的方發生的股權轉讓事件大幅增加。一方面,新三板企業作為標的方發生的股權轉讓事件上半年共發生1640例,較2016年下半年的471例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上半年主板公司對新三板包含控制權變更的并購案例數達到23例,較2016下半年的14例大幅增加,且被并購的新三板公司大多處于新興行業。
做市轉協議熱潮涌現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做市轉協議熱潮涌現,這與IPO常態化有一定的關系。數據顯示,上半年新增做市轉讓企業數共81家,較2016年下半年的148家大幅減少。與此同時,出于IPO進程中控制股權分散度的考量,由做市轉讓變更為協議轉讓的公司家數迅速增加,共有194家做市轉讓的企業轉為協議轉讓,較2016年下半年70家大幅增加。
新三板分析人士表示,多種因素促使掛牌企業選擇做市轉協議。首先,諸多進入上市輔導進程及正在籌劃實施并購的掛牌企業選擇變更協議轉讓,避免股權分散及“三類股東”問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其次,在掛牌企業并購過程中,變更協議轉讓也是完成股東變更和清理工作的重要步驟。再次,一些做市轉讓企業面臨股東減持或私募產品到期的處境,目前以缺少大宗交易平臺的做市轉讓方式難以操作。
在這種趨勢下,做市板塊占市場總成交額的比重呈下降態勢。據統計,上半年僅有42%的成交額來自于做市板塊,低于2016年下半年46%的占比。此外,掛牌企業做市首日至今的日均成交額也不斷下降,扣除6月30日新東方網做市首日974.42萬元的日成交額,上半年掛牌企業做市首日至今的日均成交額僅為14.97萬元,低于2016年下半年27.03萬元的水平。
與此同時,定增募資市場出現降溫趨勢,擬募資總額、實際募資總額、增發家數全面下降。上半年,新三板市場按增發預案統計的擬募資總額合計940億元,實際完成募資總額647億元,均較2016年下半年的數值大幅下降。
掛牌企業加速沖擊IPO
近期,新三板企業上會的速度正在加快。7月21日,2016年以來第11家過會的新三板企業正式誕生——眾源新材。緊跟眾源新材的腳步,又有銀都股份和世紀天鴻兩家新三板企業于25日、26日相繼參加主板和創業板發審會。
事實上,今年以來,以IPO輔導或摘牌方式離開新三板的企業數量在增長。由于市場未出現政策面改善,且A股IPO提速,符合IPO條件的新三板企業加速進行IPO輔導。
“對于新三板掛牌企業來講,IPO發審常態化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很多優質標的均將資本運作計劃由并購重組改為了IPO。”業內人士表示。
掛牌企業正加速沖擊IPO。中信證券研究部統計顯示,上半年新增226家進行上市輔導,較2016年下半年的97家大幅增加,其中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公告進行上市輔導的掛牌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此前,掛牌企業IPO首發申報數量也出現增長。截至6月30日,共有133家掛牌企業處于IPO申報隊伍中,其中55家處于已受理狀態,74家處于已反饋狀態,3家處于預披露更新狀態。
對于新三板的投資者而言,A股成為目前投資者的主要退出渠道。“這種退出既包括了所投企業去A股IPO,也包括了所投企業被A股上市公司并購,從而實現股權退出。”中泰證券分析師張帆表示,如果新三板未能實現自身交易功能的改善,而是進一步向股權投資市場或A股預備板演變,那么投資者目前在做投資決策時,會考慮到的主要退出渠道將是A股。
中銀國際證券分析師表示,隨著外部競爭加劇,新三板的市場定位、政策配套和參與模式亟待調整。2017年IPO發行加速對新三板中的優質企業產生虹吸效應,在A股以外,港交所擬推的創新板制度設計對新三板亦形成競爭。新三板坐擁上萬家中小微企業資源和廣而深的行業覆蓋,如何發揮好這樣的高起點優勢值得思考。
以上就是新三板的最新消息,更多資訊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動態頻道。(原標題:市場擴容趨緩)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