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場外期權新工具,尤須謹慎小心
或許是銀豐棉花對于2016年在鄭棉期貨上的“重大損失”太過刻骨銘心,又或許是對于新金融工具有著新的希冀。對套期保值有強烈需求的銀豐棉花,在2017年8月24日發布公告,公司著手開展棉花場外期權套保業務。
與期貨不同,期權是一種帶有“保險”性質的金融衍生品。相對于棉花期貨,棉花期權具有交易成本更低、持有成本更低和最大損失可控的優點。正確使用棉花期權進行套期保值,對于手持棉花現貨的銀豐棉花而言,風險控制的效果將明顯優于棉花期貨。
理論上,棉花場外期權的賣出方相當于向買入方提供了一份價格保險。落實到銀豐棉花的具體情況:公司持有棉花現貨,需要買入與庫存棉花等量的看跌期權。如果棉花價格走勢下跌,基于場外市場流動性極差的情況,公司可能會選擇將看跌期權一直持有直到行權日。
通過棉花場外期權行權產生的收益,來彌補庫存棉花價格下跌的損失。如果后市棉花價格上揚,那么公司就可以選擇放棄行權。損失的僅僅是期權的權利金,而公司庫存的現貨價格卻是上漲的。綜合庫存棉花現貨價格變動和虧損的期權權利金兩方面,實際上公司是大幅盈利的。畢竟持有一份棉花場外期權的權利金,僅有相同數量庫存棉花現貨價格的大約1%。如果是交易所市場的棉花期權,基于其良好的流動性,權利金往往只有等量棉花現貨價值的1‰,甚至更少。
有2016年3月 “棉花期貨市場價格異動”的教訓在先,公司對于嘗試棉花場外期權新工具還是保持著清醒、理智的態度。在2017年開始最初嘗試用場外期權套保的階段,公司將保值的總量嚴格控制在5000噸以下,持有的未到期的期權權利金的規模不能超過400萬元。通過嚴格控制上述操作額度,對內配合內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對外依托與期貨公司的業務合作,在公司現有期貨團隊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期權相關的專業人才,以便實現對場外期權新工具的風險控制。
雖然銀豐棉花在2016年棉花期貨的套保交易上折戟沉沙,但是公司并未落入“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窠臼,而是大膽地選擇嘗試對沖風險的新工具,謹慎小心地部署套期保值的新策略。公司控制風險的措施能否見效,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以上就是新三板最新消息,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銀豐棉花試水場外期權套保)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