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基因檢測這項探究“生命密碼”的神秘科學,因2013年一則好萊塢著名影星在進行基因檢測后決定手術切除雙乳腺從而避免基因缺陷可能導致的疾病的新聞開始走入公眾視野。
隨著討論基因話題的深入,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聲音,例如昂貴的檢測費用以及提前進行預防性手術是否過激等等。不過,基因技術經過多年發展,技術落地及商業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2016年6月25日,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發布《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2016年度項目安排進行公示的通知》,將“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擬進入審核環節的2016年度項目信息進行公示。由此意味著精準醫療重大專項科研行動已經拉開了序幕。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在政策和規劃層面外,資本市場上的相關概念股也在不斷發酵。
華大基因自2017年7月14日上市首日到“開板”,總共收獲了19個一字漲停板,股價從開盤價16.37元一路飆升至“開板”時的107.18元,短短19個交易日上漲幅度超過554.73%,瘋狂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華大基因在開板后,資本市場對其追捧的熱度仍未衰減,之后又是一路高歌猛進,截至2017年9月9日公司宣布停牌,收盤價定格在172.48元,較發行價和“開板價”分別上漲1,164.52%和60.93%。
華大基因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相對于同時期上市的其他次新股而言,無論是成交量還是漲幅,都遙遙領先。
當然,華大基因的股價之所以能夠“一騎絕塵”,與其靚麗的業績不無關系,據公司半年報的數據,2017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8.88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91億元,凈利潤率達到了21.51%。而如此靚麗的業績背后,撐起“這片天”的便是基因檢測業務。
二、基因檢測的發展現狀及產業鏈
(1)基因檢測發展現狀
人類基因組計劃于1988年開始啟動,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于2003年4月15日,美、英、中、日、法、德六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該事件的里程碑意義不亞于人類的登月計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次完成人類基因組序列圖足以堪稱生命科學的“首次登月”。
在基因組學在面世以來短短數年發展迅速,資料顯示,2004年美國接受基因檢測的人數約為400萬,2007年這一數字刷新至700多萬,而根據目前最新形勢,新增檢測人數正以每年1000萬人的速度快速增加。
隨著技術的發展,全球遺傳檢測(含基因檢測)年產值也在不斷刷新紀錄,從1996年的40億美元到2000年70億美元,再到2007年的250億美元,年均增長幅度為20%。同時,比爾蓋茨也發出預言:“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世界首富,一定來自基因領域!”。
回過頭再來看看國內基因產業的發展。我國基因組學應用行業的發展基本與全球發展同步,發展初期主要通過引進國外的測序儀以用于開發下游的應用。2008年,將第二代測序技術用于研究基因與性狀之間的關聯,2010年,開發出可用于臨床的應用,代表產品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國內代表型企業是華大基因、貝瑞和康等。新一代DNA測序技術也被廣泛的應用于科研機構、制藥企業、種子公司及其它生物公司的研發工作,國內代表企業有諾禾致源、美吉生物、藥明康德等。
不過在中國,基因檢測設備自主研發能力相比發達國家還有段距離,目前,二代測序技術應用還主要依靠美國公司lllumina,Inc.和Life Technologies等提供的新一代測序儀。
(2)產業上下游
基因組學應用行業可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個主要環節。上游主要是基因測序的儀器和耗材試劑;中游為檢測和數據讀取服務;下游為最終用戶。
目前來說,上游檢測儀器基本由國外壟斷,根據統計數據,2015年lllumina,Inc.、Life Technologies和Pacific Biosciences在全球基因測序儀(第二代檢測儀)市場中合共占據94%份額。雖然第三代儀器已經處于研發中,不過由于應用時間較短,技術人才積累等與第二代檢測儀仍存在差距。所以當前市面上仍以第二代檢測儀為主。
中游的主要用戶是臨床基因檢測實驗室,這些實驗室通過采購測序設備儀器,開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同時還有靶向治療藥物檢測、遺傳缺陷基因檢測、致病基因檢測、腫瘤基因檢測、病原微生物檢測、疾病風險評估等多種基因檢測服務。
下游直接對接最終用戶,如醫院臨床和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