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公司紛紛開展“期貨+保險”、場外期權等業務,進一步細化服務實體經濟的內涵。在“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期貨公司應如何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譚顯榮: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品種體系不斷豐富,期貨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市場流動性不斷增強,投資者結構和交易行為日益多元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需要更加充分使用風險管理工具,增強自身的經營能力。風險管理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對期貨公司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是給期貨公司提供更大的舞臺。
首先,期貨經營機構自身的服務能力直接影響著實體企業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的效率,要加強期貨行業與產業的深度融合,這對期貨風險管理業務等創新業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就曾表示,期貨行業長期以來低層次競爭的根源,在于服務的常規供給過剩而有效供給不足。目前,我國規模以上企業有50多萬家,但我國期貨市場的產業客戶僅有2萬余戶,大量有風險管理需求的上下游企業尚未直接參與期貨市場。要讓這些企業實現人不進場而風險管理需求進場,就需要期貨行業積極推動市場模式的創新。
其次,期貨市場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有著廣闊空間,具體表現在可以幫助實體企業建立期現貨結合的經營方式、與保險公司在服務“三農”和精準扶貧等方面開展“期貨+保險”、場外期權等業務。穩步開展“保險+期貨”等期現結合的業務試點,加快場外期權市場建設,將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向“三農”,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服務“三農”工作,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最后,中國理財市場空間巨大,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期貨資管市場有很大的想象空間;與此同時,期貨行業的客戶規模在不斷增長,傭金卻在不斷下降,通道業務的價值在逐漸遞減,財富管理是期貨公司在當前商業模式下的必然選擇方向,也是改變期貨行業投機形象的重要途徑。
以上就是新三板最新消息,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譚顯榮:新三板市場在吸引期貨公司上,擁有三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