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企業多以高成長性著稱,回望2014、2015兩年,新三板掛牌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保持了優于A股的高增長率。而2016年,在A股企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均創三年來新高時,新三板企業的這兩項指標卻下滑至三年來的最低點,這一拐點在中小微企業組表現得更為顯著。
2016年,新三板中小微企業組的營業收入增長率中位數為10.5%,較上年減少了近8個百分點,落后于中小板、創業板以及新三板大中型企業組,僅略高于A股主板企業。而在之前兩年,新三板中小微企業的這一增長率在各板塊中位列第一。
凈利潤方面,2016年新三板大中型企業組歸母凈利潤漲幅為24%,這一增速僅為上年的一半。中小微企業組更是遭遇了凈利潤的負增長,同年歸母凈利潤金額下降了近10%,三年來凈利潤增長率直線下滑,排名從前兩年各板塊中的第二位直接跌至墊底。
近兩年新三板中小微企業的業績下滑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及抗擊宏觀經濟壓力的能力有關:
其一,中小微企業業務較為單一,一旦搭乘了風口行業或熱點概念的便車,企業即可實現快速擴張。不過,由于缺乏穩定的資產體量做支撐,當風口轉向,企業前期的擴張便難以維系,增長的穩定性也難以得到保障。
其二,2015和2016兩年是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爆發的兩年,定增募資金額創下新高。企業募集的資金多用于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改進,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經營費用增加而經營收益卻通常不能迅速兌現,這一時間差也導致了當期凈利潤的下滑。
其三,2015年下半年開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開始回落,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兩年低位運行,回升難度較大。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加了企業運營的風險,處于傳統行業中的中小微企業面臨著最大的打擊。分行業來看,采礦、電力、建筑、住宿餐飲等傳統行業過去兩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最低,而教育和房地產行業受市場需求和政策影響則維持了相對較高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