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1)粵港澳大灣區由“9+2”組成,即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0.6%,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2.4%,常住人口占全國的4.9%。2)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醞釀已逾10余年,2015年該概念在一帶一路規劃中被正式提出,2016年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2017年3月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7月1日,將迎來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預計將發放系列政策紅包,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3)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以深化港澳與內地融合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確保“一國兩制”基本國策;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形成北有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有長江經濟帶、南有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助力“一帶一路”戰略,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探索建立高標準貿易規則,引領對外開放。
打造比肩紐約、舊金山、東京的國際一流灣區。1)粵港澳大灣區對標國際一流灣區。伴隨著世界經濟格局大調整,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相繼形成并崛起,分別以金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為主要特點。在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更為成熟,具備建成世界一流灣區的基礎條件,未來有望成為第四個國際一流灣區。2)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背景下深化合作,既有體制疊加優勢,也亟待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以最大限度推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未來有望參照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在中央層面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工作領導小組推進發展。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未來可能從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全球創新高地、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培育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共建金融核心圈、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等六個方面重點謀劃。4)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有望形成“一環兩扇、兩屏六軸”網絡化空間結構。其中,“一環”為5+2環珠江口經濟圈,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城市為“四極”;“兩扇”即珠江口東西兩岸城鎮扇面,以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為除“四極”外的節點;兩屏即北部連綿山體森林生態屏障+南部沿海綠色生態防護屏障;六軸即六大城鎮產業拓展軸。
粵港澳大灣區主題投資機會:交運、基建、地產。粵港澳大灣區主題疊加“一帶一路”、廣東省自貿區、廣東省國企改革等多重主題概念,推薦關注交運、基建、地產三大主線。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將重點共建世界級國際航運物流中心,形成多向通道網、海空航線網、快速公交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利好港口機場軌道交通公路等。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深化合作發展的基礎,潛力仍然很大。地產受益經濟融合發展、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態勢;由于珠江口兩岸長期“東強西弱”,珠江口西岸的珠海等地或因灣區發展更為受益。
風險提示:政策具有不確定性;發展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