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央行再度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其中進行了1300億元7天期逆回購和7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除對沖掉當日到期的300億元逆回購外,實現(xiàn)凈投放1700億元,然而這已是央行連續(xù)兩日進行超千億元的凈投放。
對于連續(xù)大規(guī)模的凈投放,央行公告中顯示,大量凈投放的主要原因在于“對沖稅期、政府債券發(fā)行繳款和央行逆回購、MLF到期等因素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影響。”中銀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范若瀅對中國財富網表示,央行進行凈投放主要是在對沖季節(jié)性波動、維護流動性穩(wěn)定,不必將其過分理解為貨幣政策的放松。未來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的可能性不大,預計流動性大概率將維持不緊不松的局面。
央行天量逆回購 資金面“明松暗緊”
據悉,昨日央行進行了1400億元的市場凈投放,創(chuàng)一個月以來單日凈投放量新高,但這似乎并沒有緩解市場流動性的緊張壓力。數據顯示,在昨日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上,各期限回購利率均出現(xiàn)上漲,其中R001加權平均利率上漲6個基點至2.72%;R007加權平均利率上漲13個基點至3.07%,R014加權平均利率上漲2個基點至3.55%。
國泰君安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覃漢認為,在天量逆回購下,貨幣市場資金依舊偏緊,主要是由于7月逆回購到期量較大,僅上旬便有5300億元到期,而7月又是傳統(tǒng)繳稅大月,財政存款的增加將給資金面帶來壓力,加之6月外匯占款繼續(xù)環(huán)比下降,也使得利好基礎貨幣投放的預期落空。央行天量凈投放看似寬松操作,實則資金面超預期趨緊,一定程度上說明此前市場對于資金面的預期過于樂觀。
“昨日開始貨幣市場利率明顯緊張,今日央行再度大量凈投放之后資金緊張情況仍未得到有效緩解,市場資金缺口超出了央行投放規(guī)模。”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對中國財富網表示,此次資金緊張增加了波動,但不是利率趨勢性上行,更不是央行主動收緊貨幣。
鄧海清強調,此次資金緊張與2013年下半年以及2016年底的資金緊張不同,當時資金緊張主要是央行主動收緊貨幣,2013年下半年是由中性貨幣轉向緊縮貨幣,2016年底是由寬松貨幣轉向中性貨幣,而此次資金緊張則不是央行的意圖,主要是由于客觀原因以及市場摩擦所致,不具備可持續(xù)性。
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wěn)健中性
在近日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金融去杠桿未被提及,而會上反復強調的則是“經濟去杠桿”,這也讓市場一度解讀為金融去杠桿已經結束。然而,在昨日銀監(jiān)會和保監(jiān)會發(fā)布的學習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稿中,均把服務實體、防范風險放在了重要位置。
覃漢指出,從銀監(jiān)會和保監(jiān)會的表態(tài)來看,監(jiān)管態(tài)度并未放松。他認為,五年一次的金融工作會議,主抓的是方向與綱領,金融去杠桿這一具體推進工作未被提及實屬正常,但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消除亂象抑制金融泡沫等則被明確為未來的工作方向,而這些都是金融去杠桿背后的邏輯。目前金融體系面臨著重新定位,在金融由過度繁榮回歸本源定位的過程中,監(jiān)管和改革不會缺席。
除銀監(jiān)會、保監(jiān)會分別召開會議,傳達學習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外,央行也于17日上午,由央行行長周小川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會議中強調,今后一段時間,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金融監(jiān)管協(xié)調,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保持貨幣政策穩(wěn)健中性,優(yōu)化金融供給體系。
其中保持貨幣政策穩(wěn)健中性被再次提及,鄧海清表示,大量的凈投放也表明了央行貨幣政策仍將保持中性態(tài)度,在監(jiān)管協(xié)調2.0的背景下,應當是“嚴監(jiān)管+平貨幣”,在貨幣政策已經回到中性的情況下,并不存在通過收緊貨幣政策去杠桿的必要性。從經濟增長和通脹來看,目前并沒有經濟過熱和高通脹的危險,也不存在因為增長和通脹收緊貨幣的理由,未來央行貨幣政策仍將保持中性,貨幣市場也將維持不松不緊的格局。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