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票制”政策沖擊醫藥流通 新三板醫藥流通板塊增速偏低
新三板醫藥流通版塊:業績規模中等偏低+增速較低,處于發展期后期、當前受政策沖擊大。新三板醫藥流通版塊營收、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均小于5%。“兩票制”政策旨在提高行業集中度,沖擊中小型醫藥流通企業,短期內建議謹慎投資。
新三板醫藥流通版塊:政策沖擊拉低版塊投資價值
1. 業績分析:業績規模中等偏低+增速較低
新三板醫藥流通版塊主要包括藥品/醫療器械經銷商、CSO等。結合WIND行業分類標準,截至2017年8月30日,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有72家,依據披露的2017年半年報,72家企業總計實現營業收入82.9億元,平均營業收入1.15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3.76億元,平均歸母凈利潤522萬元。營收、歸母凈利潤增速均小于5%。
將上半年營收5000萬+歸母凈利潤500萬元的新三板流通企業,定義為規模以上醫藥流通企業,理由如上述。分析得到以下觀點:
規模以上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整體營收規模中等,凈利潤規模較低。規模以上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僅僅有15家,占全部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比重僅為20.8%。營收方面,上半年營收超過3億元的企業有3家,營收在1.5億~3億的企業有5家,營收在1億~1.5億的企業有2家,營收在5000萬~1億的企業有5家;凈利潤方面,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超3000萬的企業有3家,歸母凈利潤1500萬~3000萬的企業有4家,歸母凈利潤1000萬~1500萬的企業有2家,歸母凈利潤500萬~1000萬的企業有6家。綜合來看,由于大部分醫藥流通企業凈利潤規模較低,導致規模以上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的數量較少,其主要營收區間集中在1.5億~3億、5000萬~1億,凈利潤區間為500萬~1000萬。
業績增速方面,規模以上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整體業績增速較低,但符合市場預期。仍以營收增速30%或凈利潤增速50%作為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的投資參考標準,首先,15家規模以上醫藥流通企業中,僅有6家(占比40%)企業上半年營收增速超30%,其中營收增長超過100%的企業僅1家,營收增長在50-100%企業有3家,增長30%-50%的企業2家;其次,有6家(占比40%)企業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增速超50%,但其中歸母凈利潤增長超100%的企業僅2家,歸母凈利潤增長在50-100%企業有4家。綜合來看,規模以上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占全部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的比重僅為20.8%(15家),且其中符合投資標準的企業也較少,反映了新三板醫藥流通版塊的業績增速處于較低水平,由于國家正推行的“兩票制”政策,對中小醫藥流通企業造成了較大沖擊,因此該低速增長趨勢有望在中期內繼續保持。
跨市場比較方面, A股醫藥流通企業成長性明顯好于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2017年上半年,A股醫藥流通企業,整體營收增速為23%,歸母凈利潤增速約為30%,業績增速明顯高于規模以上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原因在于,“兩票制”政策盡管對整體行業形成沖擊,但其目的在于提高行業集中度,大型醫藥流通企業獲得更高市場份額、顯然受益,因此成長性更好。
2.行業特征分析 :發展期后期+政策沖擊極大
結合上述業績數據,醫藥流通行業具有以下特征:
a.行業整體處于成長期后期,整體增速持續放緩。市場規模龐大、超過15000億元。
b.競爭格局方面,企業眾多(超過上萬家)、行業集中度低。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通常為國企,經營輻射范圍較廣;包括新三板流通企業在內的小型流通企業,營收規模相對較小、區域性特征明顯。
c.國家近幾年開始實質性推行“兩票制”政策,意圖通過壓縮藥品流通環節、提高行業集中度,實現優勝劣汰。“兩票制”政策會形成馬太效應,對于大部分中小型流通企業,由于其配送能力相對落后、缺乏下游網絡,市場份額可能被大型流通企業所蠶食,經營風險加劇。
3.投資策略分析:謹慎投資
綜合來看,醫藥流通行業正受到外部政策沖擊,未來幾年,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暫無板塊性投資機會,有實力的新三板企業盡管業績增速不錯,但同樣存在風險,宜等待“兩票制”政策影響完全顯現化后再投資。
少部分企業即使業績增長,但其各項成本費用支出加大,也將不斷拉低其凈利潤率、削弱投資價值。此外,部分CSO公司面臨一定發展機會,但目前新三板CSO公司整體規模較小,還需繼續增強風險抵抗能力。綜上,新三板醫藥流通企業目前的投資機會不多。
以上就是新三板概念,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新三板醫療成長性良好 技術型風口型企業迎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