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實際上呢,之后股票的走勢,往往與投資人的預期相反。奧登教授的研究表明,投資者賣出的那些股票,在三個月后的平均走勢是0.47%,而那些保留著的虧損股票在三個月后則是-0.56%,一年之后是2.35%對-1.06%,兩年之后則是是6.45%對2.87%。
換言之,投資人往往是過早地賣出了好股票,而錯誤地留下相對差的股票,這種現象被稱為處置效應。
中國的股市歷來不賺錢,除了本身的制度性原因之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散戶居多,進出頻繁,很像賭場。在一個賭場之中,人性中非理性因素就要經受非常大的考驗。
有人分析過1000位澳門賭場的數據,發現其中盈虧的概率為53%與47%。就單次博弈而言,贏錢的人多過于輸錢的。但時間一長,澳門去多了,情況就反過來了,常勝將軍很少。這并不是因為賭場有什么黑手段,而是因為離場的人平均贏利34%,而輸錢離場的人,平均虧損達到72%。賭場僅僅只需要保證每一個賭局的公平,依靠人性的弱點就可以持續贏利。
在小巴看來,處置效應在心理學上可以理解為人類會傾向于逃避那些沒有做就沒有損失、做了之后就有可能有實際損失的事,于是選擇去做那些能在當下讓自己感到自我滿足的事。
當面對損失時,它體現出拒絕認錯或接受錯誤的心態。比如暗戀與表白,有人因為擔心實際損失——被拒絕和掉面子——而不主動表白。也有人買彩票每次都買一樣的,深怕下一次萬一這個號碼中了呢?
對于一位投資者而言,賣出了下跌的股票,就是實際發生了虧損,而只要長期捂住不賣出,總有一天能夠翻本。而一只100塊錢的股票,跌到50塊之后,可能有一天能回到100塊甚至更高,也有可能是往10塊或者更低的位置下行,其走勢其實是要看宏觀環境以及企業本身的基本面,與投資人的主觀意愿并無關系。
另一方面,當面對收益時,它則體現為及時行樂式的滿足。過早地賣出盈利的股票,讓盈利成為既成事實,即是一種因自我證明而滿足的選擇。
不論是生活還是投資,比起得失本身,我們更值得警惕的是沉溺于過去的自我封閉,拒絕接受錯誤,認為再來一次就會做得更好的心態。這當然是一種妄想,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沒有絕對意義上再來一次的機會,我們能做的唯有往前看,以常識與理性作為行為的依據。
想在產業升級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理解每次風口來臨的新要素。10月,吳曉波頻道第8場轉型之戰——“擁抱新零售”,吳曉波、吳聲、劉潤等十余位大咖重燃戰火!即日起至9月30日報名,可享受早鳥票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