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眾傳媒發布公告稱,其在重慶市渝北區申請設立的重慶市分眾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分眾小貸”)已獲得渝北區金融工作辦公室批準成立。
根據公告,分眾小貸注冊資本為5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46億元),業務范圍為:開展各項貸款、票據貼現、資產轉讓、以自有資金進行股權投資和市金融辦許可的其他業務。
其中,自營貸款可通過市金融辦核準和備案的網絡平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但不得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除獲客放貸外的任何經營活動。
這意味著,這是一張互聯網小貸牌照,能夠突破傳統小貸公司的地域限制來進行放款。
一家業務明顯to B的公司,拿到一張通常面向C端消費者放貸的金融牌照,意義何在?
分眾傳媒在去年8月的公告中袒露了戰略意圖,其稱,分眾小貸的設立使其可以通過互聯網面向個人與企業客戶進行全國的網絡貸款業務,有利于向公司現有廣告主(企業客戶)提供資金來源以用于其業務發展及廣告推廣。
分眾著眼的也不僅僅是B端客戶,更打算向這些廣告主平臺上的個人用戶提供消費信貸,從而也促進廣告主的銷售。分眾稱,在消費信貸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的市場環境下,分眾小貸亦將根據個人信用情況,向個人用戶提供信用卡代償等信貸服務。
分眾方面稱,分眾小貸的設立為公司金融產業發展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深化生活圈垂直服務。
分眾這家充滿焦慮的企業,擔心電梯渠道的壁壘終有一日可能會崩塌,一直在橫向拓展廣告的介質,一位業內人士告訴36氪,分眾近期就有意向投資一家共享充電寶初創公司——看中的正是機柜大屏幕所具有的廣告價值。
金融業務同樣也是分眾所看重的另一新興增長點,尤其是當幾乎所有一二線互聯網公司都在布局金融業務之時,收割了許多互聯網廣告主的流量費用的分眾,已經通過股權投資來布局金融業務了,比如提供信用卡代還服務的“還唄”就獲得分眾億元級投資,并在分眾的電梯廣告中獲得了大量露出。
只不過疑問在于,分眾的金融業務到底能做多大?分期付款這樣的金融服務自然具有一定的促銷屬性,降低廣告主作出投放決策時的心理門檻,也許,江南春可以不用再“一天見10撥廣告主,一分鐘內吃完一份盒飯”了。
這樣一來,雖說促銷難題解決了,但又誕生了新的風控難題,畢竟動輒幾百上千萬的廣告費,如果都進行分期,任何一筆小小的逾期都可能成為不小的損失,相比小額分散的C端貸款,更加考驗分眾的風控能力。
至于通過廣告主向他們平臺上的用戶放貸,這個故事可能更加長遠。
眼下,稍具規模的互聯網公司都選擇自己拿牌照,自己開發金融業務,選擇和分眾合作的只能是長尾的互聯網公司,這一批互聯網公司通常弱不禁風,常常在剛剛融完一筆錢就被忽悠著來分眾投了很多廣告費,不少甚至把融資燒光,事后會有不少廣告主喪失復購意愿和能力,依賴這樣一群表現并不穩定的廣告主來開拓消費金融業務,還值得觀察。
中國互聯網的興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賣水”的分眾日子并不難過,其在幾天前剛剛公布了年報,營收和凈利潤維持增長,2016年營業收入102.13億元,同比增長18.4%,而2016年扣非后歸母凈利潤達到36.32億元,加上政府返稅等營業外收入,公司2016年實現歸母凈利潤44.51億元,同比增長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