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財經——王潮歌:創意才是文化產業里最核心的東西!
近年來旅游演出市場火熱,旅游演出逐漸成為各類景點的標配,不少以旅游演藝為主營業務的公司,通過新三板市場觸電資本市場,但背后也折射出旅游演藝公司產品、收入結構單一,獲利難等問題。
近期,新三板有一家旅游演藝公司和韻文化(836358)陷入多重危機:未披露2016年年報且擬摘牌;失去主營收入來源;董監高發生大變動。該公司市值曾一度高達24億元。
資料顯示,和韻文化主營為武當太極劇場的經營管理,通過武當太極劇場的《夢幻武當》演出服務獲得收益。從近幾年的業績看,和韻文化盈利狀況并不樂觀。公司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410萬元、1119萬元、144萬元;凈利潤分別為455萬元、-9萬元、-72萬元。
2015年,和韻文化業績轉虧,公司歸咎于當年采取了下調門票價格的措施,同時,2015年公司營業成本也較前一年多了5個月的劇場承包費用。2016年5月起,和韻文化對劇場劇目開始進行改編和排練,改編期間,公司與政府間的劇場承包經營協議中止,具體經營管理權由政府承擔。截至目前,和韻文化尚未重新拿回太極劇場的經營管理權,主營業務停滯,也沒有持續性收入。和韻文化于2017年6月30日向股轉系統提出了終止掛牌的申請。
除和韻文化,新三板公司中從事旅游演藝業務的還有云南文化、陜西旅游、印象股份等。從2016年的業績看,陜西旅游的營收和凈利潤規模均位居第一,其他公司體量比較小。
這些公司多數擁有自己代表性的劇目,從業務模式上看,各有不同。推出《印象大紅袍》的印象股份分工明確,節目創作由觀印象公司負責,演出和運營由自己負責,印象股份每年需向觀印象提供10%的門票分成,以及額外的品質維護費和導演創意費。
相比上述公司,和韻文化將演藝節目全權外包,既不制作也不演出,其核心資產為武當山太極劇場經營權收入。經營權一旦被收回,又無其他業務支撐,公司主業自然難以為繼。
正如印象系列創始人王潮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的,創意才是文化產業里最核心的東西。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彥鋒表示,無論是主板還是新三板,旅游演藝項目逐漸成為相關企業的主打收入來源和主業,這與旅游企業上市相關規定有關。例如,旅游交通、旅游演藝、特許經營、旅游購物等,可以納入上市公司主業或資產的一部分,禁止門票項目進入景區的核心資產。此外,相比其他業務,從體量、消費頻度上來看,演藝項目的條件也十分優越。
隨著大量競爭者入局,旅游演藝項目真正能從市場中獲利的仍是少數。
據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統計,大陸230個旅游演藝項目,真正盈利的大約不到9%,11%處于收支持平狀態,而80%處于虧損狀態。而20%未虧損項目,為100多億旅游演藝市場貢獻了80%的營收份額。
道略演藝研究表示,旅游演藝獲利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依附性強,旅游演藝本身不能構成一個旅游目的性項目,因此它只能依托5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以及年客流量不低于100萬以上的4A或5A級著名旅游景區。二是轉化率低。4%的游客—觀轉化率大致是平均水平,這種轉化率低的結果,也導致了其必須有大量的客源基礎,否則就是燒錢。三是投資額大。印象系列的投資基本都在1億元-3億元,這種投資比例在全國旅游演藝項目中占比接近50%,更有17%左右的演藝節目,投資額已超3億元。四是運營成本高,演員的開支、設備的更新和折舊成本,都是大項,支出不會因為觀眾的增加或減少而改變。據宋城集團分析,其人員成本及折舊成本共占其經營成本的71%,而印象系列的人員成本加折舊成本也占到了總運營成本的50%。
此外,編導人才稀缺也是行業面臨的問題。旅游演藝對劇本創作的要求極高,旅游演藝的持續創新能力以及衍生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深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旅游演藝的生命力。
對此,易觀智庫分析師朱正煜建議,應以演藝產品轉向IP化運營,拓展衍生產品,吸引散客。
有關新三板財經已看完,大家看完本文有所了解,希望本文能幫助大家!
推薦閱讀>>>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