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表“關于完善香港上市機制的一些思考”一文,再度引起了業內對香港創新板市場的討論。規劃中的香港創新板劍指“創新驅動的新經濟企業”,與“服務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的新三板有較大重疊,而且在投資者門檻和轉板制度上更具靈活性。香港的創新板會對新三板市場造成沖擊嗎?專家、投資人和一線企業會如何看待創新板的機會和挑戰呢?
專家:新三板制度建設要有緊迫感
面對香港創新板在制度設計上的創新,民生金融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認為,新三板制度建設要有危機感、緊迫感。“新三板需要加緊推進相關制度改革,特別是要在交易所定位、再分層、競價交易、投資者門檻等方面出臺有力的政策,建立更加靈活有效的市場機制。監管層應重新審視資本市場的交易基礎設施,塑造多個交易所之間的良性競爭關系。讓良性競爭成為優化資源配置、避免壟斷、改善資本市場運轉機制的重要途徑。”
力鼎資本高級合伙人、首席執行官高鳳勇表示,港股已經有成型的機構投資者群體,同時新設的創新板主板可以向散戶開放,可以順暢地轉板,這可能對制度演進緩慢的新三板市場形成沖擊。“對普通中小企業來講,境外上市的成本確實較高,但是香港創新板如果建設成功,有可能給企業帶來交易和融資上更多的收益。”
安信證券分析師諸海濱認為,現在還不好評判香港創新板對新三板的影響多大。不過,新三板自身有些功能未完全發揮,包括定價功能、大規模融資功能、股東財富增值功能等。
管清友表示,從企業和投資人的角度看,還是要全面慎重地考慮赴港上市的綜合成本問題。首先,內地投資者對內地企業具備信息優勢,對于它們的創業模式有著更好的理解,獲取公司信息的途徑更便捷;其次,赴港上市資金成本可能相對較高,香港創新板的相關成本有降低的可能,但預計仍將高于內地資本市場,特別是新三板;再次,如果企業在港交所上市后想回歸內地資本市場,需要付出拆除VIE結構的成本,且時間相對漫長;最后,中小企業如果利用寬松的條件扎堆上市香港創新板,也需做好準備接受市場交易能否活躍、能否長期健康發展的風險。
企業:暫時不會考慮創新板
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的多家三板公司表示,因為融資需求已經滿足,或已經定下IPO目標等原因,目前不會考慮轉戰創新板。
九立股份董秘廖軍告訴記者,由于已經制定了A股IPO計劃,不會考慮香港市場。廖軍表示,掛牌新三板的好處是成為公眾公司,而且有券商、會計師等中介機構背書,樹立了規范、可信的形象,與銀行和其他機構談融資和合作容易很多。
一家新三板醫藥企業董秘告訴記者,公司不會考慮去香港創新板,因為公司的融資需求在新三板已經得到滿足,現在公司主要任務是為新產品打開銷路。
一家PE機構的負責人表示,公司投資的是尚未實現盈利的互聯網企業,有可能會選擇嘗試香港創新板。“目前新三板的掛牌門檻其實也在提高,同時交易和估值方面也沒什么優勢。就港交所釋放的信息來看,搞活創新板的誠意還是非常大的。我們認為,沒有盈利的互聯網企業,在香港創新板上市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