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市場“三類股東”問題浮出水面已經一年多的時間,市場在經歷了否認問題存在到逐漸接受再到樂觀面對監管層可能會做出的處理
然而,時間進入9月,三類股東問題的處理依舊沒有明確答復。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了解到,監管層研究有關“三類股東”問題的進度正在提速,其中三類股東持股比例或成為未來解決三類股東問題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持股比例5%紅利
“三類股東”問題最終解決的方向并不是對所有涉及的企業一刀切。
近日,記者獨家了解到,監管層正在加緊研究“三類股東”問題的解決方案,而解決方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即是“三類股東”持有擬IPO企業股份的比例。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券商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可能會對持股比例進行劃線,分界線則是5%,如果持股比例超過5%的話將會在IPO時面臨較大的障礙。”
實際上,持股比例5%的限定并非首次被監管層使用。這一規定在減持新規,包括IPO審核過程中對股東背景的審查都會和這一持股比例相關聯。
“5%的持股比例實際上是監管層較為看重的一項持股紅線,例如在IPO中持股比例超過5%的股東變動會影響上市。另外,持股比例在5%以上股東在股票解禁時也有限制,其核心原因之一也是在持有股權超過5%后便被認定其行為能對上市公司實施一定影響。”中信證券投行部的一位人士9月1日講到。
而“三類股東”目前面臨的最大質疑即是“三類股東”作為上市公司股東的適格性問題以及所引發的股權不清晰問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如果持股低于5%,對相關問題的影響就會變小甚至不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中金公司的一位人士9月4日指出“因為股權占比甚至都不到5%,即使資管計劃股權清晰穩定有小瑕疵也不會對公司實際控制權等問題造成困擾,因此相對于主要股東,這種比例的小股東監管相對寬松。”
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非常少數攜帶“三類股東”擬IPO企業成功過會并發行的案例來看,持股比例不高于5%也是一項隱藏的背景。
記者梳理了目前成功IPO的四個案例,包括海辰藥業(300584.SZ),長川科技(300604.SZ),碳元科技(603133.SH)以及常熟汽飾(603035),這幾家公司中“三類股東”的持股比例均未超過5%。
例如在海辰藥業案例中,其所涉及的“三類股東”分別為招商財富-毅達創贏1號、2號、3號和4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這些股東嵌套在江蘇高投創新科技這一股東當中,合計實際持股比例僅為2.83%。
或降低清理難度
對于目前攜帶“三類股東”的擬IPO企業來說,如果以持股比例5%劃線將是問題浮出水面以來最大的利好。
一位華北地區準備IPO企業的董秘告訴記者:“如果對‘三類股東’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擬IPO劃線對其是非常大的利好,在我們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從數量上來看三類股東有將近40家,但這些股東合計的持股比例尚未超過1.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梳理了目前部分有“三類股東”問題的擬IPO企業,這些企業中有不少屬于“三類股東”數量眾多但持股比例偏少的情形。
因此,如果監管層將持股比例作為判定紅線,一定程度上也會傳導影響擬IPO企業“三類股東”的解決方案。
滬上一家大型券商新三板研究團隊的人士對記者9月4日表示,“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持股比例超過5%的企業也可以通過將三類股東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來解決這一問題。這相比此前徹底清理的方法可謂要輕松不少。”
申萬宏源分析師王文翌也指出,“持股比例3%或是5%可能是影響審核的重要門檻。參照以往案例,降低投資單個企業的股份占比,最好低于3%,若兼顧減持新規的要求,盡量不高于5%。因為5%是判斷是否大股東的門檻。”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監管層最新正在制定的“三類股東”解決方案中,持股比例5%或并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
如“三類股東”產品是否已經在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這些要素可能均會成為解決方案涵蓋的政策。因此,涉及企業并不能對三類股東問題得以解決抱有盲目樂觀的態度。
“我認為最終的解決方案很有可能會對整體情況做出篩選和分類,同時還會規定一些特別的情形。最終來說,監管層對擬IPO企業攜帶‘三類股東’問題一事會形成在制定規則下一事一議的審核態勢。”前述中金公司人士指出。
而對于目前監管層正在制定相關政策,前述滬上新三板研究團隊人士則認為:“限制三類股東IPO 出自證監會規避企業過會后發生風險的考慮,只要明確審核標準,由中介機構投入足夠的時間和人力,都是可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只要三類股東滿足股權清晰、穩定的要求,就不應成為新三板企業IPO 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