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三周年,做市指數瀕臨1000點,三類股東問題懸而未決……似乎,這一次,新三板終于受到了一些久違的關注。
昨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李飛調研新三板,聽取了全國股轉公司主要負責人關于新三板市場制度特色、近五年來市場建設成效以及新三板市場下一步改革發展目標和思路的情況匯報。
先來看,這位來調研的李飛副秘書長,是何許人也。
2003.03-2013.0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2006.02-2013.03,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
2008.03-2013.0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委員會委員;
2013.03至今,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主任。
看起來,是一位十足的“法律工作者”。
1、干得好
短短五年,積累了11567家掛牌公司,對于新三板的建設發展,首先是要給予充分肯定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得到了這些信息:
新三板制度體系的出發點,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融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借用幾個數字,“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底,有1678家掛牌公司完成1720次股票發行,融資751.8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0.93%”;
監管風暴效果明顯,規范水平提升,市場發展扎實穩健,企業質量保持了較好水平;
2、抓得牢
要抓什么呢?其實就一點,服務實體經濟!
人大所有的立法基石,都是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在這一點上,新三板必須保持一致,要堅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宗旨,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功能。
在上周證監會發布的《新三板市場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文章中,同樣也對這一點進行了闡明,指出“新三板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效應正在得到逐步釋放”。
其實,在新三板設立之初,大多數掛牌企業以TMT、互聯網等“類虛擬經濟”的企業為主,但到如今,已經不再有行業上的區分,戰略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占比63%。
所以,我們又要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尚未盈利的互聯網企業,到底適不適合新三板?
3、市場化
這其實是一直以來新三板的最大優勢。作為一個初建的證券交易場所,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循規蹈矩”。而這個,在過去五年,我們也看到了新三板的成效。
不設置掛牌硬性財務指標、主辦券商終身持續督導、做市商與企業雙向選擇、增發價格不做約束……這些都是新三板在“市場化”這個主題上所做的嘗試。
所以,市場建設和管理不能走行政管理的老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該有的行政監管和管理不能缺位,要維護好市場穩定,規范市場秩序。
未來的改革,我們也一定堅信新三板會延續市場化路徑,不管是分層、交易制度改革……
4、急不得
說了要市場化,你以為明天就能有利好嗎?呵呵,想多了!
最后說了,要“穩步推進”,不能“急于求成”。
那么,現階段制約新三板“快速”的因素,又有啥?市場主體不成熟、規范程度不高。我可以把這個簡單理解為“投資者虧錢要鬧事、掛牌公司一堆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