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記者統計顯示,中搜網絡(現簡稱“ST中搜”)2013年掛牌至今,每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42億元、-1.29億元、-1.23億元和-1.83億元,而今年上半年繼續虧損2541.18萬元。這也就意味著,中搜網絡近4年半的時間里,共計虧損超6億元。
盡管中搜網絡今年上半年凈利潤虧損縮小,但并未“打動”做市券商。股轉系統公告稱,因提供做市報價服務的做市商不足兩家,自8月24日起強制變更為協議轉讓方式。
中搜網絡轉為協議實際上是做市企業的一個縮影。今年8月25日,正好是促進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的做市轉讓方式落地滿三年,然而卻遭遇了做市企業減少的尷尬。
8月25日,長期從事新三板研究的業內人士陳文博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新三板企業IPO數量猛增,而做市商無法避免企業存在“三類股東”問題,這也是不少企業退出的重要原因。 “而且最好的企業去IPO無法‘掐尖’,差的企業又看不上,做市商制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
業績數據向好,上半年虧損縮小
停牌長達一年,復牌股價狂跌,券商集體退出,有“新三板互聯網第一股”之稱的中搜網絡(現簡稱“ST中搜”)似乎陷入窘境。
7月10日,中搜網絡在停牌近一年后復牌遭遇下跌。7月14日,中搜網絡復牌后第四天,股價報收于1.01元,跌幅達55.51%,市值慘遭腰斬,由復牌前的2.56億元縮水至1.13億元。此后,中搜網絡股價更是一路向下,截至8月25日跌至0.89元。
公開資料顯示,中搜網絡于2013年11月8日在新三板掛牌,以做市方式轉讓,公司主要有面向企業客戶的B端“中搜移動云平臺”產品和生態系統服務,面向個人用戶的C端“中搜搜悅”APP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中搜網絡在掛牌新三板之前,業績呈現出螺旋上升狀態,始終處于盈利之中。然而,長江商報記者在查詢公司近幾年年報時發現,中搜網絡掛牌新三板當年開始,連年虧損超億元。數據顯示,中搜網絡自2013年掛牌至2016年,每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42億元、-1.29億元、-1.23億元和-1.83億元。
8月23日晚間,中搜網絡發布2017年半年報,因B端業務成效體現,公司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收4956.72萬元,同比增長47.67%,凈利潤從去年同期虧損9407萬元縮小至虧損2541.18萬元。
這也就意味著,中搜網絡近4年半的時間里,共計虧損超6億元。不過,中搜網絡表示,凈利潤虧損縮小,而且營業收入顯著增長,主要是基于云悅產品經過培育之后開始進入回報期,開始實現營收。
此外,記者還發現,中搜網絡的現金流也得以改善,今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8845萬元。
中搜網絡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云悅產品經過上年的培養后,2017年上半年增長較快,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同比增加2368萬元。同時,通過減員增效,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比上年同期減少2415萬元。此外,在控制成本方面,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比上年同期減少116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搜網絡在研發上依然保持了較大投入。上半年公司研發支出1072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21.64%。根據半年報,中搜網絡將繼續在云計算與“互聯網+”領域發力,同時在云計算領域多條業務線布局。
僅剩一家做市商遭強制轉協議
盡管業績轉好,但因為連年虧損,中搜網絡的財務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審計報告。
數據顯示,中搜網絡2014年度、2015年度及2016年度連續3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負數。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搜網絡累計未分配利潤為-4.88億元。
中搜網絡審計機構認為,近3年公司主要在打造移動互聯網生態系統,技術積累和生態優勢尚未釋放,同時持續大額的投入導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均為負數,資金周轉困難,財務狀況尚未得到改善。審計機構認為中搜網絡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根據股轉系統有關規定,中搜網絡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公司股票轉讓將被實施風險警示,股票簡稱前將加注“ST”標識。
2017年6月30日起,中搜網絡股票簡稱變更為“ST中搜”。同時,其主辦券商中信建設證券提醒投資者注意公司存在資不抵債的情況,應注意投資風險。
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發現,中搜網絡2016年年報中,資產總計1.82億元,負債總計2.24億元,資產負債率(母公司)75.59%,資產負債率(合并)122.59%。
對于目前公司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和質疑,中搜網絡董事長陳沛表示,篤定看好中搜移動生態這條路以及它未來將會釋放出的產業價值。希望投資者能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與中搜的移動生態一起成長并最終在“互聯網+”的大時代中實現共贏。
然而,陳沛的信心滿滿并未“打動”券商。
8月23日,股轉系統公告稱,因提供做市報價服務的做市商不足兩家,自2017年7月13日起,中搜網絡暫停轉讓,截至本公告發布之日,暫停期滿30個轉讓日。鑒于暫停期間為該公司股票提供做市報價服務的做市商未恢復為兩家以上,且該公司未提出股票轉讓方式變更申請,根相關規定,自2017年8月24 日起,中搜網絡股票強制變更為協議轉讓方式。
中搜網絡的做市商一度包括國信證券、中泰證券、聯訊證券、安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東方證券、恒投證券、東北證券、天風證券、中信證券。隨著股價的不斷下移,曾經參與做市的券商也紛紛退出中搜網絡。截至目前,中搜網絡僅剩下聯訊證券一家做市商。
做市企業比例兩年下滑10個百分點
中搜網絡業績轉好,但仍然遭到做市券商“拋棄”,有市場人士將其歸因為對做市企業的“不看好”,而這也正是對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的考驗。
8月25日,曾促進新三板市場流動性的做市轉讓方式落地滿三年。有市場人士認為,做市業務是中國境內證券市場的一項全新嘗試,也是資本市場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一項制度創新。自新三板市場誕生以后,做市轉讓、協議轉讓、競價轉讓被確定為市場的三大轉讓方式。
然而,三年來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經歷了從萬眾期待到爭議頗多,再到逐步冷淡的過程。
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已有250家左右掛牌企業將轉讓方式由做市轉讓變更為協議轉讓,而同期新增的做市企業僅有約百家。在掛牌企業總量不斷擴容的情況下,做市股票數量不升反降。
從做市轉讓股票占比的歷史數據來看,做市轉讓股票的比例,從做市商制度推行初期的5%左右,一路上行至2015年9月份的24%。隨后這一比例遇到瓶頸,并于2016年3月份開始一路下滑。到了2017年,每月平均退出數量為200案,最高的為6月,達到242例。
截至8月25日,做市企業僅有1490家,占新三板企業總量的12.87%,但僅有92家做市商。
不僅如此,2017年以來,做市股的成交額占整個市場成交額的比例出現了下降,截至8月中旬的數據約為四成。
“退出的原因很多。”一家做市券商工作人員對長江商報記者直言:“最重要的是對企業未來的盈利前景存疑,或企業發生了一些讓做市商不愿接受的事情,導致做市商最終選擇退出。再就是企業正在IPO。”
長期從事新三板研究的業內人士陳文博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做市業務起步階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掛牌公司股票流動性、完善了市場的定價功能,但當前做市業務面臨做市商數量不足、缺乏競爭性報價因素等諸多問題,導致做市券商有選擇性地向資源較好的企業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