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初以來,新三板做市企業的股價紛紛走低,導致做市指數也跌跌不休。截至6月26日收盤,三板做市指數報收1059.99點,較4月初下跌了8.6%,跌幅遠超過同期下跌0.5%的三板成指。在6月23日,三板做市指數還一度觸及1056.58點,創下近兩年來的新低位,周K線也已經11連陰。
一般而言,新三板市場中采取做市轉讓的掛牌公司,其質地相對有保證,理論上的股票價格也應較為合理,因此三板做市指數通常難以持續下跌。但從4月初至今,三板做市指數卻出現持續下跌,跌幅超過了包含著協議轉讓、做市轉讓股票的三板成指。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桂浩明表示,去年底以來,隨著A股市場IPO常態化,市場對于新三板政策紅利的預期較為強烈,助推新三板市場整體行情上漲。尤其是采取做市轉讓的公司,由于涉及的熱門題材較多,更容易受到追捧。今年一季度,新三板做市指數漲幅4.28%。
“但4月初以來,由于部分資質較好、有意去A股IPO的做市企業,紛紛退出了做市交易,以及原本期待市場紅利釋放的投資者,在利好遲遲未兌現后逐步離開新三板。這樣也就給做市指數帶來了很大壓力。”桂浩明說。
新三板政策紅利的釋放慢于市場預期,加重了投資者的悲觀情緒。不過,東北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總監付立春認為,三板做市指數連續下滑,但整體上看跌幅并不大。而且,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不少掛牌企業的大股東還主動增持,表明了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信心。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做市指數下滑與市場活躍度較低有關,也與新三板50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門檻太高有關。付立春表示,市場交易活躍程度取決于交易量和交易價格,無論從單只股票還是整體的走勢看,兩者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更多的交易量,就沒有更高的價格估值。因此,新三板需要完善市場制度和規則,增強企業治理,減少市場風險,從而降低門檻引進更多投資者。
目前預期,在創新層或者以后進一步分層中,新三板有望適當降低投資者門檻標準,從而引入更多的外部資金,提升市場交易活躍度。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三板做市指數的跌幅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下跌空間有限,在政策明朗之后,做市指數有望回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