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掛牌的多家通用航空企業(以下簡稱“通航企業”)今年上半年出現虧損,再次印證了這一產業外熱內冷的窘境。根據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9月6日,共有12家新三板掛牌通航企業公布了2017半年度報告,其中6家企業報告期內處于虧損狀態。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在上述虧損的通航企業中,從事直升機銷售和運營的金匯通航虧損金額最大。半年報顯示,該公司營業收入2359萬元,同比下滑91.71%;虧損高達6633萬元,上年同期則為盈利近3000萬元。據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匯金通航營業收入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直升機銷售業務上半年只簽訂1架AW139銷售合同,且由于該架直升機尚未交付,故未達收入確認標準,另外為保障直升機空中救援業務的順利布局,放棄了部分直升機代管業務,導致代管收入有所下降。而其他通航企業虧損金額在數十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
一組被廣泛引用的數據顯示,美國通用機場約2萬個,各類通用飛機超過20萬架,通用航空產業一年的產值超過1500億美元。相比來看,我國通航產業與歐美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我國通航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一時間市場更加躁動。但真正入局的企業又怨聲載道。
一家通航培訓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扶植政策,大家也都說通航是一座金礦,但具體到眼下,飛機“上不了天、落不了地”的問題依舊存在。另外,因為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導致通航公司整體運營成本高企。
“大勢向好、路徑曲折、熱度上升、飛得不多”,民航局局長馮正霖這樣總結通航產業的發展現狀。不久前,在民航局召開通用航空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他指出,當前通用航空業已經被確定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遇到難得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我國通用航空正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總體水平低,基礎薄弱,供給能力滯后,運營環境受限,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規制成本高、空域使用難、機場建設慢等。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通用航空快速發展的階段將在3-5年內到來,當前正處在市場培育期,通航企業應盡快形成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找準盈利模式。比如空中救援業務,市場需求高且價格不菲,很可能進入發展快車道。另外,通航機場建設可以作為資本進入的一條路徑,因為現在提倡引入PPP模式建機場,由政府和企業相互合作建設運營,這樣降低了企業的風險。當然,隨著機場不斷加密以及快遞電商高速發展,短途通航運輸也將升溫,可作為一大投資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