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牌新三板的3家保險公司近日陸續披露其2016年的年度業績。數據顯示,眾誠保險、永誠保險和錦泰保險這3家險企的綜合成本率都在100%以上。從盈利情況來看,2016年這3家險企要么走在扭虧的路上,要么面臨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困境。
由于這3家險企都屬于中小財險公司,因此,他們的經營狀況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應我國中小財險公司的整體經營狀況。在財險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中小財險公司的傳統車險業務面臨費用率上升等壓力,而特色化的非車險業務則面臨規模與盈利的雙重壓力。
綜合成本率最高超108%
截至目前,在新三板掛牌的險企皆為中小財險公司。其中,眾誠保險成立于2011年并于2016年掛牌新三板,永誠保險成立于2004年并于2015年年底掛牌新三板,錦泰保險成立于2011年并于2016年年底掛牌新三板。
綜合成本率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保險公司某一項業務的承保利潤。從這一指標來看,2016年新三板掛牌的3家保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皆高于100%,僅從承保利潤這一指標來看,狀況并不樂觀。
具體來看,2016年,眾誠保險的綜合成本率為108.32%,永誠保險的綜合成本率為101.33%,錦泰保險的綜合成本率為107.00%。同時,去年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2016年綜合成本率分別為98.1%、95.9%和99.2%。可見,3家上市險企的綜合成本率明顯低于新三板掛牌險企。
與2015年情況對比來看,3家險企的這一指標均有所下降,但主要原因在于綜合賠付率的下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綜合賠付率的下降不具可持續性,但費用率的上升趨勢卻較明顯。因此,2017年險企的綜合成本率要在2016年的基礎上再繼續下降有較大的難度。
永誠保險也在年報中指出,2017年,NCD系數(無賠款優待系數)調整帶來的小額案件出險索賠頻度下降的利好已在2015年和2016年逐步釋放,尤其是首批試點省份,賠付率的改善空間進一步減小,甚至或將出現拐點。從費用率方面看,2016年該公司車險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同比上漲42.98%,主要系商業車險改革后各大財險公司為搶占市場份額紛紛提高費用投入所導致。該公司指出,2016 年財險行業整體手續費及傭金支出水平都有所提高。
在綜合成本率偏高的情況下,2016年,新三板掛牌險企的承保利潤多為負數。例如,錦泰保險的車險、農險、責任險、企財險和短期健康險這五大險種的承保利潤皆為負數,五大險種承保利潤合計為-8715.85萬元;永誠保險的五大險種中,車險、責任保險和工程保險的承保利潤為負數,企業財產保險和意外健康險的承保利潤為正數,五大險種承保利潤合計為-7083.09萬元。
從這些險企的經營情況來看,2016年這3家險企要么走在扭虧的路上,要么面臨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困境。具體來看,錦泰保險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360.46萬元,同比下降了79%,而上一統計周期的凈利潤增長率為1103.99%;永誠保險年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了84.82%,約為2806.5萬元;眾誠保險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97萬元,同比減虧60.12%。
需思考如何融合特色經營與盈利
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中小財險公司都意識到,隨著市場主體越來越多,財險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小財險公司面臨極大的盈利壓力。出路在哪里?記者在與多位業內人士交流的過程中聽到較為一致的觀點是:走特色化經營之路。事實上,在新三板掛牌的這3家險企在特色化經營方面已經進行了諸多嘗試。不過,特色化業務如何做大規模,如何實現承保盈利,依然是中小財險公司需要探索的問題。
錦泰保險表示,“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專注于特色經營、創新發展”;永誠保險則稱,該公司是首家在國內財險市場明確提出要堅持走專業化經營道路的公司;眾誠保險本身定位于專業車險公司,同樣十分強調自身的特色經營之路。
具體來看,2016年,錦泰保險通過農險、信用保證保險等特色產品,逐漸形成差異化經營特色。在農險方面,該公司創新開發了芒果價格保險、花椒價格保險、花椒氣象指數保險等指數類保險產品,農險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5億元,同比增長55.3%。該公司還大力拓展非車險業務,提升非車險業務收入占比,從而降低車險經營風險。
永誠保險的特色經營、專業化經營則主要是指公司成立之初確立的以電力能源保險為基礎、以大型商業風險保險為重點的戰略定位。經過12年左右的發展,其特色經營風格有了較為明顯的體現,但仍然面臨著在承保大型商業風險項目的技術上不能與戰略定位需求相匹配的問題。
眾誠保險則充分發揮自身的股東優勢,在產品開發、營銷等方面主打差異化競爭。在產品開發方面,2016年,眾誠保險完成了駕意險、新車換新、GAP、車輛保修責任險等首批車生活產品開發及系統配套;在上海、山東等地試點多年期車險產品;試點推廣UBI車險產品等等。
將特色化經營作為中小險企實現差異化競爭的突破點,無疑是正確的。不過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如何做大這些特色產品的規模,實現承保贏利也是險企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綜合性財險公司希望增加非車險業務占比,推出特色產品,不過有的產品屬于小眾市場,難以做大規模,而規模效應又對險企經營有較大影響。因此,他們還需要思考如何融合特色經營與盈利,如若不能通過規模取勝,則需要把握好綜合成本率,否則仍然只能走在承保虧損的老路上,而在當前嚴峻的投資形勢下,依靠投資收益來彌補承保虧損也并不是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