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麟股份(835067)便是其中的典型,在上半年業績大幅下滑、巨虧4397.54萬元的情況下,公司仍然每股派0.48元,共派發現金8097.24萬元;山源科技(831815)在上半年凈利325.15萬元,卻分紅分了3782.16萬元;東南電梯(833560)半年度分紅3025.32萬元,而2016年、2017年上半年僅分別盈利2019.68萬、432.45萬,半年分的比近一年半賺的還多。
事實上,從企業生命周期來講,絕大多數新三板企業處于發展與成長期,這個階段的企業往往產能擴張需求較為強烈,分紅對他們來說只能說是“奢侈品”。
而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新三板企業也是為了其比上市企業更高的成長性,而并非為了分紅。通過持續分紅讓投資者獲得收益的,一般多見于成熟企業,但這種成熟企業在新三板占比較小。
擬IPO企業也大手筆派現 分紅邏輯恐有公允
對于許多擬IPO的企業來講,補充流動資金、償還銀行貸款及投資擴產是其上市募集資金的主要用途。然而并非每一家擬IPO的企業都真的缺錢,在新三板上,在上市前土豪式分紅再伸手向資本市場融資的企業并不鮮見。
數據顯示,在半年度實施過分紅的429家企業中,有44家企業已經進入上市輔導階段。
以七彩化學(838276)為例,公司于今年6月29日IPO獲證監會受理,一個月后的7月31日隨即發布了半年度利潤分配方案,擬每股派息0.7元共計派現5600萬元,超過了上半年4583萬元的凈利潤。
貝斯美(837938)似乎也不遑多讓,5月15日剛宣布啟動IPO,宣布擬上市募資5億元投資技術改造項目及擴建營銷網絡,8月29日便宣布擬每股派息0.72元共派現6541.2萬元,這也是貝斯美三年來的首次分紅。
從持股比例來看,股東高比例持股的分紅在排隊IPO的新三板企業中最為常見,畢竟現金主要流向自身口袋。在44家分紅的IPO企業中,有14家企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50%,有38家企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30%。
誠然,對于老股東來講,在上市前留下高額的公司利潤等待被上市后的公眾股東攤薄的確心有不甘。而對于早早便投資新三板IPO公司的投資機構而言,可能這家有望上市的公司是其眾多投資項目中難得成功的一個案例,因此在上市前要求分紅也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然而,對于部分高比例分紅的擬IPO公司而言,公司老股東通過分紅把近兩三年甚至超過9成的可分配利潤都自身消化,同時又向社會投資者表明企業自身在哪些方面是多么缺錢,這樣的做法實在值得商榷。
以上就是新三板財經,更多財經請關注財經365新三板頻道。(原標題:新三板中報分紅眾生相:有人“打臉充胖子” 有人IPO前搞“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