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監管”下,網貸平臺開始一場自我救贖的“生死時速”。轉眼,距離8月“大限”僅剩不足3月,如何跨越監管規定的13條紅線,行業“鬧騰”得不行,再三被提的網貸資金存管業務因費用差異大,在行業內也掀起了軒然大波。
在規范管理進程中,網貸平臺將遭遇什么樣的命運?銀行存管費大漲是行業現象還是極個別?面對成本高企,網貸公司還有無其他出路和對策?在《投資者報》記者的采訪中,多數主流網貸平臺向記者表示已完成了存管的要求,但作為銀行的合作伙伴,受制于與銀行的約定,不方便就此單獨發表評論,而本著“良幣驅逐劣幣”的行業趨勢,一般先行或大平臺更有“議價權”,但也因公司先后天資質而異。
網貸平臺加速資金存管
銀行存管費大漲的背后是銀行資金存管被納入“規范動作”。
為規避平臺挪用借投人資金的風險,眾所周知,2016年8月,銀監會等四部委聯合下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明確要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實行自身資金與出借人和借款人資金的隔離管理,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出借人與借款人的資金存管機構。”
網貸平臺資金存管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合規的標配,而今年2月,銀監會正式下發《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下稱“指引”),進一步給網貸資金存管業務提出了要求和指引,并給予6個月整改期。這意味著平臺必須在2017年8月底之前,跨過13條紅線。
監管的要求加速了今年以來網貸平臺的簽約速度,也加速了銀行之間的競爭。而根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5月8日,已有廣東華興銀行、江西銀行、徽商銀行和浙商銀行等39家銀行布局P2P網貸平臺資金直接存管業務。
在網貸之家5月初的該項排名中,在與平臺簽訂直接存管協議的銀行中,廣東華興銀行與94家平臺簽訂協議,位居榜首,占簽約總數的24.16%;其次是江西銀行,簽約61家;徽商銀行和浙商銀行排名第三和第四,分別簽約36家和34家;新網銀行排名第五,簽約24家;其余銀行分別簽約1~19家。
不過據記者了解,這樣的簽約5月中仍在加速。5月24日,天津金城銀行在上海宣布已有14家平臺簽署了正式的存管合作協議,10家平臺已經正式進入了技術對接環節,3家平臺完成對接并正式上線,目前所有合作平臺預計7月份將全部完成存管上線工作。天津金城銀行已經累計簽約14家平臺,并有3家平臺成功上線。
“喝湯”與“吃肉”同在
不過據記者觀察,“漲價”和“搶食”的現象同時存在。
據悉,目前行業內銀行存管普遍的費用主要包括:系統接入費(年費)、系統運營服務費、充值和提現費用等。此外,部分銀行還會對P2P平臺要求存有一定的風險保證金或備用金,這些費用少則上百萬,高則上千萬,對網貸平臺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不過,有銀行忙著“漲價”,也有銀行忙著“撬墻角”,尤其是在2月銀監會的存管指引發布監管明確銀行存管“免責”權利后,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各地城商行、民營銀行等在存管業務上表現出濃厚興趣。
“《暫行辦法》和《指引》對網絡資金存管業務的實行和雙方權利義務做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存管應由商業銀行獨立完成,且托管人需具備一定的準入標準。為行業設立較高隱性進入門檻,有助于促進行業自清,但同時,《指引》指出,銀行只監督資金流轉,不對網絡借貸交易行為提供保證或擔保,不承擔借貸違約責任,可見風控還依靠平臺自身。” 盈燦科技CEO熊天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