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從事網貸創業的老板對長江商報記者表示,現金貸業務到底是“雪中送炭”還是“趁火打劫”,目前從業者和非從業人士各執一詞。
在該人士看來,現金貸業務所開發的客戶多為藍領、大學生和無固定收入人群等社會弱勢群體。“若收入高一點的人群,有信用卡、親朋好友等可以周轉,完全無需借額度幾百、幾千元的現金貸。”
這一說法與多家媒體的調查吻合。有調查顯示,從現金貸借款的人群來看,中國信用卡持卡人群占總人口數近30%,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優質客戶”。剩下的60%中,多是依靠民間借貸來融資。而還剩下的10%,沒有任何金融機構愿意服務他們,也很難通過民間借貸融資,這就成了現金貸最直接的客群。
這10%的業務受眾人群,除去工薪階層之外,還囊括了學生、農民、藍領這幾類長期無法獲得傳統金融機構信用服務的“零征信”人群。一旦被壓抑的金融信貸剛需被釋放,其對金融信貸服務的欲望就變得無比強烈起來。
一些現金貸平臺通過客戶畫像發現,不少借款甚至還跟黃賭毒消費有關,而且存在較高比例的重復借貸。
百融金服近日發布的《2017年現金貸行業分析報告》統計顯示,約56.5%的客戶申請現金貸次數大于2次,其中申請2-5次的客戶占比最高,達到36.7%;申請多次借款的客戶中,在多家機構申請借款的人數占比達49.4%,在1家機構申請多次借款的客戶僅占7.2%。總體看來,多頭借貸現象較明顯。
對于這些業界所稱的“次級貸款人群”,是否應該提供足夠的金融服務,目前行業意見尚不一致。
“有能力開發這部分客群,為什么不做?國內信用卡市場薄弱,傳統金融機構太‘嫌貧愛富’,現金貸有普惠金融的屬性。”一位涉及現金貸的人士表示。
但在上述曾從事網貸創業的人士看來,基于金融的“審慎性”原則,對于還款能力堪憂的客群,一是這種借款需求不一定要被滿足;二是在已設定的高利率下,這種“滿足需求”顯得有點“偽善”。
逾千家現金貸平臺 網絡小貸牌照僅237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