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針對現金貸的監管政策不僅僅只是針對現金貸平臺的業務牌照,而其放貸的資金來源、杠桿水平以及資產證券化(ABS)情況同樣是監管層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山雨欲來風滿樓,在此次監管政策正式出臺前,很多曾和現金貸平臺合作的資金方就已經開始變得謹慎。
現金貸平臺的資金來源除了自有資金外,主要是通過外部的金融機構如銀行、信托、消費金融公司、保險公司,以及P2P平臺提供,銀行由于資金體量大且價格相對較低,成為了現金貸平臺鐘愛的資金來源。
傳統銀行和現金貸平臺找到了互補之處,在這些銀行中,尤其是以民營銀行、地方性城商行嗅覺最為敏銳,最先入局。
薛洪言也認為,恰恰傳統持牌機構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一方面要調整業務結構,提高消費金融占比,又不懂互聯網消費金融那一套,本質上也不信那一套,于是就做起了現金貸平臺的資金方,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本質上還是對公授信那一套,輕車熟路,消費貸款數據也很好看,何樂不為;另一方面則要進行互聯網化轉型,與互聯網化的現金貸平臺合作,便是轉型的標志和起點。
在現金貸和銀行進行合作的模式中,助貸模式最受歡迎,簡單而言,助貸模式是由現金貸平臺為銀行提供流量、風控、技術、催收、兜底等,銀行再經過內部風控后進行放款,借款人直接還款給銀行,銀行獲取約定的放貸利息后,其余部分由現金貸平臺作為服務費收取。現金貸業務為這些區域性的銀行帶來了也較為可觀的收益,“我們最開始做這塊業務的時候提供的資金成本是7%,現在已經逐漸上漲到10%了。”上述城商行負責人稱。
不過,據記者了解,由于考慮到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現金貸業務中實際存在的高息爭議,很多銀行在此前已經暫緩了與外部現金貸進行合作的步伐。
廣東南粵銀行相關負責人此前告訴記者,他們早已停止和單純現金貸平臺進行合作,而另一家城商行負責人也透露,此前幾個月已經暫緩接入新的現金貸平臺合作,存量現金貸業務將在到期后重新考慮。
銀行的這些變化一方面是出于對監管政策的顧慮,正是和所有現金貸平臺知道監管政策終究會出臺一樣,銀行人士也同樣知悉潛在政策出臺的沖擊力;而另一方面,銀行亦認為小額的現金貸業務占用的行內資源過多,開始更傾向于一些有消費場景的其他消費金融產品,如汽車金融等。
“至少汽車金融的量很容易上去,做一臺車的客單價至少幾萬元,規模很輕松就能做上去,而且周期往往都超過一年,這比現金貸這種高周轉的業務更省事不少。”上述城商行負責人稱。(原標題:互聯網小貸管理文件或本周落地 現金貸迎來生死劫)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