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客戶中有三成是無牌照的,如果老賴不還錢,引發共債或行業性的‘踩踏’事件,這幾天我們算了下可能要‘打水漂’的損失沒上億,但也是千萬元級別的。”張園(化名)作為某家大數據獲客及精準營銷服務商的戰略合規部總監,向記者坦言《通知》出來這兩天,他們的數據查詢業務,明顯在下降。
存量逾期、行業壞賬的上升,現金貸第三方是否會出現“關門潮”?
面對這個問題時,張園給出肯定答案。“我們有些同行現金貸客戶占到90%,他們的日子可想而知。”除了幾千萬元的營收損失外,她和公司幾位高管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細化看,目前張園所在公司大致分成三塊數據服務業務,即與信貸、商業決策以及智能投資有關的數據查詢服務。其中與信貸相關的業務占比超過40%,近一年來,現金貸客戶的服務合同,是張園所簽最多的一類。
“他們太好賺錢了,”張園回憶道,“當時有幾家規模不算太大的現金貸公司的老板,說只要放貸兩個月他們就能回本,沒有太多技術含量。但是沒想到監管整治方案落地會這么快,他們連運營的資格都沒有拿到。”
對于監管整治意見給現金貸帶來的效應,張園將其分成短期和長期。
“短期看,3到6個月吧,行業里沒有受益者,大家面對的情況都差不多,損失是一定的,只能看是否超過預期,有‘家底’的能挺過來。”
在12月1日《通知》出來的那個晚上,張園和同事第一個動作是把系統中所有客戶信息都調了出來,進行量化分析。對于涉及場景較多,有現金貸業務、也有信用卡代償、消費信貸、抵押貸款等業務的客戶,張園認為“其實無所謂,因為現金貸只是他們業務中的一部分。他們下架現金貸產品,轉做一些大額分期的產品,像這類,我們認為沒有還款問題。”
“影響最大的是那些無牌的機構,特別是資金端嚴重依賴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僅幫他們做助貸,而且手上也沒有自己參股或全資經營的P2P或互聯網小貸公司。”張園統計這類客戶在30%左右,雖然目前沒有明確要對現貸業者進行賬款催收,但“我們已經做好他們全部關門、無法結清我們的錢款的準備,我們把明年的預算也做了調整”。
“這是最壞的打算,還能忍吧”,頓了一下,張園略帶沙啞地說。
但長期看,張園認為行業中有實力者終將浮現。
首先,“接下來,你會看到一批小貸公司的增資(即注冊資本金)”,她認為這是監管方嚴控杠桿率的結果。
其次,“像P2P,我們反而認為會迎來某種新生”。張園解釋道,P2P因為是資金與資產的閉環,資金來源于個體用戶,本來也不受杠桿的影響,只要提升資金端的收益率,再輔助一些營銷的推廣活動,更多的用戶把錢投到P2P里,P2P的資金來源反而會增大。資產端方面,如果現金貸收縮了,已經被現金貸市場激活的用戶借款需要也會轉向P2P。
張園曾做過梳理,現金貸業者有幾千家,但真正跟他們簽數據服務合同的,不到10%,這意味著大部分的機構是不去做精細化運營的。“洗牌之后生存下來的機構,其精細運營的程度、風控的能力而論,都是絕對的強者。”
資金方態度“謹慎”助貸模式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