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保監會舉行新聞發布會,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就6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進行了解讀。他強調,必須要建立政府基本養老、企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也稱為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單靠某一支柱或過于倚重某一支柱都是不可持續的。
據了解,《意見》明確要求,要在2017年底前啟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研究制定商業養老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投資支持政策,為商業養老保險資金服務國家戰略、投資重大項目、支持民生工程建設提供綠色通道和優先支持;研究制定商業保險機構參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的相關政策;在房地產交易、登記、公證等機構設立綠色通道,降低收費標準,支持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
袁序成表示,2016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3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6.7%。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能夠提高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水平,使老年人“有閑有錢”,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會就穩定了,對年輕在職人員的壓力也會減輕。
而民眾對于養老金水平的要求是剛性的,目前企業“五險一金”的繳費壓力已經很大,如果再提高繳費水平,企業無法承受;如果降低,就需要財政大量出資,壓力巨大,難以長期維持。
因此,在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難以再提高,企業年金覆蓋面較窄,難以覆蓋到大量中小企業職工以及靈活就業、彈性就業等新型就業人員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通過商業養老保險這種市場化、門檻較低、靈活度較高的個人商業養老方式,提高民眾退休后的養老保障水平,一方面,能夠為一支柱“補缺口”,緩解基本養老和財政壓力;另一方面,能夠為二支柱“補短板”,使更多民眾,能夠不受就業形式、不受所在單位條件限制,都有機會建立個人商業養老計劃。
袁序成表示,商業養老保險是契約式合同,帶有半強制儲蓄性質,且可與基本養老保險在資金積累、領取方式等方面形成互補,在人口老齡化加劇導致養老金缺口不斷增加的大前提下,盡早通過商業養老保險等方式為未來做出財務安排,可大大減輕國家在養老支出等方面的壓力。
《意見》指出了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新重點,商業保險機構應堅持專注主業,創新發展多樣化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要積極發展安全性高、保障性強、滿足長期或終身領取要求的商業養老年金保險;積極參與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針對獨生子女家庭、無子女家庭、“空巢”家庭等特殊群體養老保障需求,探索發展綜合養老保障計劃;鼓勵發展面向創新創業就業群體市場需求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大力發展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長期護理保險、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等適老性強的商業保險;依規有序參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促進基金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