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在和諧醫患關系、化解醫患糾紛方面,醫責險被寄予了厚望。從醫責險保費收入來看,也顯現出這一市場正在穩步發展,不過,記者了解到,客觀來看,傳統醫責險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供需錯位、綜合成本率居高不下等問題。瞄準我國醫生多點執業、自由執業市場的發展,有互聯網保險平臺和保險公司聯合推出面向醫生個人的醫責險,與傳統醫責險在投保主體、投保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這一市場尚在起步中,能否獲得快速發展還需要假以時日來觀察。
保費增長主要靠外力推動
從最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我國醫責險保險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業內人士指出,其發展離不開外在力量的推動,尤其是相關半強制性政策的推動。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醫責險實現保費收入18.8億元,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風險保障338億元。2015年,我國醫療責任保險保費收入23.64億元,為各級醫療機構提供風險保障506.1億元。2016年,醫責險的保費收入約為28.02億元。今年上半年,盡管目前沒有公開醫責險的單方面數據,但保監會的數據顯示,責任險保障總金額96.81萬億元,同比增長76.49%,較去年同期上升43.52個百分點;賠款支出85.73億元,同比增長20.13%,醫責險、環責險、食品安全責任險等都是主要的責任險產品。
從各地來看,山東、廣東等地方也都在大力推進醫責險的發展。參與方包括衛計委、醫生協會、醫療機構等。“對三甲等公立醫院的強制投保是醫責險實現較快發展的重要原因。”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但從目前來看,這一市場還存在“擠牙膏”現象,就是政府推一下,市場就往前走一下,不推則不動。
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型醫療機構存在風險大、保費高的特點,部分醫療機構購買意愿不強,寧愿自擔風險;另一方面,級別較低的醫療機構和民營醫療機構盡管有市場需求,但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又不強,供需還存在錯位的情況。
同時,記者了解到,目前保險公司開展醫責險的綜合成本率依然處于較高的水平。“情況不好的結果是賠穿了,情況好一些的也只能做到微利。”海綿保總裁陳明光表示,由于醫責險業務具有一定特殊性,其賠付結果不僅和技術相關,還混合了很多社會因素,因此,該項業務也是比較復雜的。
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整體而言,醫責險在和諧醫患關系、化解醫患糾紛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央政策的支持,地方的推動,以及實踐效果都在推動這一市場向好。江泰保險經紀副總裁張志安表示,醫責險賠付率高是全球普遍現象,對于我國而言,醫責險化解醫患矛盾的作用已經體現出來,下一步要解決賠付率較高的問題,以實現長遠發展,有兩個重點工作需要展開,一是進一步擴大醫責險的覆蓋面,充分發揮保險的大數據作用,二是保險要充分發揮風險管理的功能,通過防災減損來降低賠付率。
新模式瞄準醫生個人
經過長期的觀察,海綿保總裁陳明光發現,傳統醫責險市場在摸索中不斷前行,盡管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未來前景依然可觀。同時,他還發現,傳統醫責險的模式無法覆蓋醫療各環節的風險,主要轉移的是醫療機構的風險,也與醫療服務生態多元化的趨勢不能完全吻合,因此,海綿保與平安產險江蘇分公司聯手推出新型醫責險產品,將目光瞄準醫生個人。
據介紹,該款新型醫責險產品的特點是為醫生集團定制、按次投保、動態定價,而傳統醫責險由醫療機構作為投保人,并且是按年投保。記者了解到,目前該產品尚未完全對所有醫生個體開放銷售,而只是與婦產科專科醫生集團沃醫集團合作,僅面向該集團的醫生,“第一步面向醫生集團開放,因為這樣相當于多了一步風險把控環節,下一步還有面向醫生個人的產品推出。”陳明光表示。
保險業內人士分析,在鼓勵社會資本辦醫、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利好窗口期,海綿保和平安產險推出面對醫生個人的醫責險,對保障醫生利益的同時,促進新醫療的良性發展、壯大。據了解,在此之前,醫責險都是與醫療機構合作,國內并沒有相對完善的、針對醫生個人的執業保險體系 .
沃醫集團CEO及聯合創始人龔曉明表示:“目前國內醫生集團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歐美醫生集團的成功發展證明,醫生集團對緩解醫療資源配置不均可以發揮積極作用。而中國目前正在希望通過政策鼓勵、資本助推等多方因素促進醫生集團的發展,改變我國目前醫療行業的現狀。”他表示,對他們來說,如何保障醫生的切身利益及執業尊嚴,是醫生集團發展的根基,因此,他們對醫責險有著強烈的需求。
醫生在多點執業的過程中,個人承擔的風險很大,其對保險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據了解,美國醫生每年大約拿出個人年收入的30%來購買醫責險,我國的潛在需求也比較旺盛,但目前這一市場尚在起步中,能否獲得快速發展還需要假以時日來觀察。(原標題:醫責險綜合成本率居高不下 保費增長靠“吃政策飯”)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