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上周末,永誠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獲批開業,意味著保險資管機構隊伍再添新丁。記者梳理得知,保險業現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3家、保險專業投資機構5家、受托保險資金的養老保險公司3家,共計31家。
從現有情況看,保險資金、保險主業是保險資管機構服務的主要方向。隨著資金來源多樣化、資金配置與投向豐富化,也將保險資管機構推向大資管競爭環境中,這對其投資能力、風控機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太平洋資管副總經理程勁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央行牽頭“三會”正在組織制定的資管統一監管辦法,將是資管業的發展指引和政策規范,保險資管機構的發展,將圍繞這一辦法制定自身的發展方向和轉型措施。
保險資管三類業務模式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目前保險資管機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保險資管機構資金來源以關聯方的保險資金為主,投資方式以專戶管理為主,投資方向以傳統投資為主;二是,資金來源已經突破關聯方保險資金的傳統范圍,投資方式有重點發展方向但未全面布局,配置方向表現為傳統與創新嘗試相互結合;三是,在客戶范圍、投資方式以及資金投向三個方面都已有較為全面的布局,在服務保險資金的同時,向跨市場領域發展。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數據顯示,從管理資產規模看,截至2016年末,31家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規模合計13.72萬億,同比增長14.69%。21家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規模呈現增長,其中11家機構增速超過20%。
從業人數上,保險資管機構合計從業人數5956人,同比增長17.08%。27家機構人數呈現增長,其中9家機構增速超過20%,人均管理資產規模23.04億元。
從業務條線看,31家保險資管機構職能部門人才總數5709人,其中前臺部門的精細化分工趨勢進一步突顯,投資條線人才數量占比達38.82%,銷售條線人才數量占比為9.41%,產品條線人才數量占比為3.38%,研究條線人才數量占比為5.75%,公募、私募業務條線團隊正在建設中;中臺部門人才數量變化較為平穩,投后管理人才顯著增加;后臺部門人才投入顯著增強,運營支持和管理服務條線總人數占比分別達14.49%、12.58%。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保險資管機構具有相對獨特的資金優勢,特別是依托壽險公司的資產管理機構的長期資金,以及受托管理年金、基本養老金等帶來的長期資金優勢。
逐步摒棄通道型業務
長江養老擬任總經理助理、首席投資官初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資管行業要主動的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客戶和持有人的利益。“我們定位養老金管理機構,在三大支柱的服務上,要提升自己主動的投研能力,包括系統建設,人才的培養、建設,產品線的完善以及銷售能力。”
安盛天平投資部首席投資官、董事會秘書章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保險資管機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資產負債匹配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文化和資產配置能力,具有信任度優勢。未來,還需加快發展第三方資產管理業務,提高在大資管行業的競爭力和話語權。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在31家保險資管機構中,已有25家保險資管機構開展第三方業務,第三方業務規模總計4.08萬億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保險公司資管部門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保險資管機構應從單純注重提高投資能力,向增強綜合管理能力轉變,逐步提高投資、銷售服務、產品開發、風控及運營管理能力,摒棄通道型業務。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強調,保險資管機構長期發展,需進一步深化對接實體經濟的資管計劃、股權投資、私募等業務,拓展養老金、業外機構資金等綜合性資金來源,并提供細分產品服務。(原標題:保險資管機構添新丁 行業人均管理資產規模達23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