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監管環境下,關注長期價值成長發展理念的傳統大型保險公司優勢逐漸凸顯。
從2017年1~10月的保費數據來看,在華夏人壽等保險“大鱷”排名下挫的同時,一些傳統大型保險公司則重新提振。比如太保壽險,總保費排名從2016年末的第七位,上升至第四位;“老七家”中,除新華保險排名下降,國壽、平安壽險仍穩坐第一、第二,泰康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排名均有不同幅度提升。
市場集中度來看,2017年,大型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呈現“強者恒強”態勢。2017年1~10月,壽險前十大保險公司市場份額為70.8%(以總保費計),較2016年底提升3.81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在有限的市場份額中,中小險企的競爭壓力繼續加大。
相關統計顯示,截至12月12日,保監會2017年只批籌了6家保險公司;而2016年全年,共有22家保險公司獲批籌建。朱俊生分析指出,“目前,大部分地區競爭相對較激烈,新公司無論品牌、渠道與服務網絡等,難以在短期內有很大突破。另外,如果注冊地不在一線城市,人才也是較大瓶頸。在投資方面,新公司一 開始在一些投資資格上受限,不能投或只能委托投資,這也會影響投資收益。再次,由于起步階段規模小,也影響到外部資源的合作成本——如果只是簡單追隨多數公司的競爭策略,需要付出更高的費用才能獲取銀保業務。”
在保險業回歸“保險姓保”的理念下,保險業走價值發展之路導向已經確立,眾多中小型保險公司已紛紛開啟了轉型之路。
在朱俊生看來,公司治理及其發展理念很重要,企業作為有機體是慢慢長大的,不是一味做大做強、求大求全,而要集聚有限資源、切入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部分細分領域,慢慢積累、穩打穩扎,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導向,更能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路來。另外,重視公司內部各種機制的重塑,沒有外部顯性的資源,可以充分挖掘優化內部機制的隱形資源,后者從長期來看更可能是一家公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那些資本實力不足、又耐不住寂寞的中小險企股東而言,監管正在倒逼其“退出”保險業。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017年以來,已有世茂股份、美盈森、金杯電工、飛天誠信等上市公司,陸續申請撤出4家保險公司。有業內人士預測,未來兩年可能會有一波中小險企股份轉讓的情況出現。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