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6月26日訊:618購物節是電商業界的一大盛事,在當日銷售額創新高是電商股短期沖高的因素之一,但今年三大電商股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的股價都氣氛黯淡,原因為何?它們真的不值得持有嗎?
阿里巴巴vs京東vs拼多多電商股投資分析
1、阿里受困京東、拼多多能否趁勢突圍?
三大電商股的疲態,可以說是由阿里巴巴被反壟斷法困擾開始的。雖然京東及拼多多未有受到制裁,但不代表能夠獨善其身。一來目前僅是反壟斷法的第一步,后續有否更多調查及制裁還未知;二來反壟斷法的本義并非只針對龍頭,而是確保中小電商的生存空間,令無序發展的電商行業設立秩序,這會影響電商的競爭格局,又會為京東拼多多發展帶來制肘。
阿里巴巴被反壟斷法制裁了逾180億元(人民幣?下同),因此錄得了上市以來首次季度虧損,于2021財年第四季(2021年1月1日–3月31日)虧損76.54億元。若撇除此一次性因素影響,集團非公認會計準則凈利潤同比升18%至262.16億元,但相比營收的40%增長(撇除合并高鑫零售影響)相距不少,反映電商行業愈來愈難賺錢。
籠統地說,對這三只電商股具威脅的企業愈來愈多,如美團、快手、抖音等。中國電商市場再大,要讓多過三只龍頭瓜分,再繼續高成長,這件事并不科學。阿里巴巴及拼多多最近的用戶數據說自己的月活躍用戶處于7億至9億水平,可見增長的空間亦不多。
若說要推電商出海外,歐美國家人民大多下班時間較早,私家車普及率高,百貨公司又大又成熟,對電商要求不大;加上住得偏離市中心的村莊不少,電商運送成本會大增,對企業吸引力降低;至于其他國家,人口基數及可支配收入都相對有限,市場空間并不算大。所以電商的市場天花板雖然未到,但已逐漸能仰望得到。反壟斷法對電商股的「殺估值」現象,不過是一條引火線而已。
2、拼多多高增長卻非好事?
上面說到電商行業愈來愈難賺錢,就不得不提拼多多。拼多多在三者中規模最小,增長速度亦一向最快。
不過,拼多多季內營運成本更是大增4.87倍,毛利率更是由上年同期的72.02%大降至51.52%。基本上,拼多多的高增長是靠著用錢砸來粉飾櫥窗。比較三者燒錢的比重:
雖然拼多多于上年度的銷費費用占營收比重大減,但相較阿里及京東還是高了一大截。比較拼不是問題,規模小的拼多多想努力追上阿里及京東亦是人之常情,重點是拼多多能否培養忠誠客戶,先圈地再成熟發展。
可是,拼多多自成立以來假貨問題嚴重,今年有內地媒體報道,用戶向平臺投訴買了盜版圖書一事,客服竟回復「盜版圖書不是假貨」,這種負面形象對培養忠誠客戶群影響深遠。
而獲客推銷方面,拼多多有「砍一刀」活動,只要用家在社交平臺上成功邀請足夠朋友就能免費獲貨。但「砍」到中后期每一位成功邀請只能砍0.01元,用戶感受極差;而被邀請的朋友別說成為忠誠客戶,連會否真的用拼多多App亦值得懷疑,正如Facebook經常有朋友的游戲邀請,但多數還是被忽略過去。
3、京東護城河最佳
幾年前馬云說過京東自營業務對快遞員需求大并不可為,但京東卻迅速打造自營物流,自建倉庫,快速崛起,待阿里反應過來創建天貓,京東物流已經遍及全國。
被馬云錯判了的京東,成長速度雖然最慢,但銷費費用占營收比重也是最低,靠的就是物流送貨穩定迅捷,買家體驗良好,培養出忠誠客戶群。目前阿里及京東都專注下沉市場,低線城市對物流送貨的挑戰更大,京東有望把握其物流優勢,迅速發展之余有效控制成本。
在估值方面亦是京東三者間最優,業績增長亦不難支撐目前估值,相信對市場風險的消化已大部分消化,適合中長線投資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