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西北五環外,海淀區北部的旺鎮,農田已是久遠的記憶,兩個月前,建在荒廢農業用地上的最后一片群租房也被拆除。這里是唐家嶺村,北京一處曾經著名的“蟻族”聚居地,如今,新的公寓樓取代了昔日的低矮農民房。
6月16日,唐家嶺新城T08小區不時有拖著行李箱到來的新住戶,這些都是近期參與搖號選房、并配租成功的家庭。5月24日,T08地塊927戶公租房啟動選房工作,當日共有1845戶符合搖號條件的家庭參與選房,目前供應的公租房均已順利出租。
唐家嶺新城是北京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型住房第一批試點項目,根據北京市住建委的通報,未來五年,北京市將完成50萬套公租房的建設,所用的1300公頃土地主要通過農村集體建設性用地解決。這一農地入市新用途在緩解住房緊張的同時,也有助優化農地使用。
北京市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公租房建設固然是農地入市的新用途,但目前全國適合推廣的農地入市方案尚未成形。
農地改革大幕
唐家嶺村委會辦公樓對面的空地上,陣陣喧囂傳來,工人們正頂著烈日加緊施工。唐家嶺村位于北京市西北的西北,與中關村軟件園隔路相望。
T08地塊公租房區域采用城市小區的建造風格,配備停車位和運動設施,青翠遍植。
唐家嶺的公租房建設項目始于2010年,立項背景是當時唐家嶺村進行的整體騰退拆遷改造,在將唐家嶺村改建為新型小區的同時,也將村里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為產業園區,包括了酒店、商場、公租房和配套底商,其中,公租房是產業園區的龍頭項目。這意味著唐家嶺的公租房有兩個來源,一是以回遷房部分住房作為公租房,其二是產業園區的公租房項目。
在騰退拆遷時,由于以唐家嶺村為主體建設方并不恰當,村委會組建成立了眾唐興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作為代辦,以眾唐興業唐家嶺產業項目為名進行建設。村里的T05和T09地塊主要用于2000多戶村民的整體回遷,而產業園區的公租房項目則主要分布于T04和T08地塊,竣工于2016年,一共建成住房1498套,其中T08地塊有住房1091套,T04有407套,總面積為7.4萬平方米。
自那以后,唐家嶺開始逐漸變成今日的新型小區,這里的公租房,主要租客是附近就業的年輕上班族。
建造這一公租房項目,不只是為滿足唐家嶺附近年輕從業者的住房需求,這里的故事是在農地改革的大幕下進行的。2015年1月,國土資源部從全國篩選包括北京市大興區在內的33個區縣試點農地入市,在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明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范圍和途徑,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
“綠色通道”
“唐家嶺產業園區的公租房項目可以說是北京的示范點,在此之前各個區縣非常少,大多是在唐家嶺村之后才開始設計產業項目。”唐家嶺經濟合作社經理李征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從村里的整體拆遷改造到產業園區項目落成,李征認為建設速度很快,這得益于2015年政府特頒的“綠色通道手續”。
根據北京市住建委發布的2015年北京市綠色安全工地名單,由河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的眾唐興業園(唐家嶺產業園項目T04地塊)榜上有名,這意味著唐家嶺產業園區建設無需等手續批復后再施工,項目建設和手續辦理可同時進行,自那以后,建設進展飛速。
唐家嶺公租房建成后,雖然如規劃委實地勘查項目、規劃驗收等一些手續還未完成,但已開始租賃。整體租賃并不面向個人,而是由海淀區房管局住房辦整體躉租后,向社會符合條件的人士租賃,房型包括30多平米的零居室,40多平米的一居室,60多平米的兩居室,后期的管理和日常使用均由房管局主理,不允許個人的買賣、短租等行為。根據海淀區房管局的信息顯示,以回遷房部分住房作為公租房部分,政府向唐家嶺村的承租期為5年,而位于產業園區的公租房,政府的一次性承租期為10年。
在村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建造公租房,一切似乎進行得有條不紊。而硬幣的另一面則是:失去了土地的村民—改革的切身利益相關者,收入何來?
“村民變股民”
在唐家嶺,村民早已告別了農事,簇新的小區內,不少村民在綠蔭下納涼。“去年年底村里發了1萬多元給我。”提及村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用于建造公租房,唐家嶺村村民翟銀波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唐家嶺村從2016年開始實行農村集體改制,由原來的唐家嶺村民委員會改制為西北旺鎮唐家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根據擁有的土地分配股份額,以股份的形式參與集體土地的管理。李征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改制后農民沒有土地,沒有經濟收入,只能通過土地租賃。我們的公租房躉租給房管局后,收取的租金全部轉化為村民股份。”
唐家嶺村實行改制后,除來自宅基地的收入,村民的收益形式基本是通過每年的年終“分紅”,即根據所占股份額分配收益。“村民變股民。”李征笑說。改制前,村民整體每年年終收益為5000-6000元,改制后,每個村民年終收益可達1.2萬-1.3萬元。除此之外,由于政府承租了翟銀波家的回遷房作為公租房,翟銀波一家每月還有兩萬元左右的收入。
農民通過入股集體土地,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占有集體土地,并通過土地后續的建設增值享有收益,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思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此番改革試點的重點在于探索實現“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的途徑,可以說,農地在市場中欲實現自由流轉,產權的明晰,權利主體利益的保障,監督機制的建立環環相扣。公租房建設固然是農地入市的新用途,但目前全國適合推廣的農地入市方案尚未成形,北京市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距離始于2015年的農村“三塊地”試點改革驗收只剩半年,中關村軟件園對面的唐家嶺故事只是這部大劇的小篇章。而到今年底,全國33個區縣農地改革試點會提供怎樣的樣本,將決定著中國新土改的下一步走向哪里。
(原標題:唐家嶺故事:農地入市的北京樣本)
推薦閱讀>>>
免責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財經365"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