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中國近36億售虹口商辦項目
6月26日,SOHO中國宣布將其持有的位于上海虹口區的商辦項目虹口SOHO,以35.73億元人民幣整棟出售,折合單價為每平方米5.1萬元人民幣,交易通過股權轉讓方式完成。據記者了解,買家為新加坡公司吉寶置業旗下的吉寶置業中國、吉寶資本旗下首峰資金管理與另一名聯合投資者。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大宗物業交易成交總金額達到353億元,是去年同期成交總金額111億元的三倍多。業內人士指出,一線城市大宗物業交易活躍度明顯提升,未來四年是機構資本對商業地產的投資建倉時期,上萬億資金正排隊入市。
SOHO中國三年套現230億
記者了解到,此次成交的虹口SOHO總建筑面積約9萬平方米,可租面積約7萬平方米,是集辦公、商業于一體的綜合體。項目位于上海市四川北路商圈,目前處于滿租狀態,代表租戶包括松下電器、中國太平洋保險、SOHO中國旗下的共享辦公品牌SOHO 3Q等。截至2016年末,虹口SOHO的總成本為23.37億元,租金收入為7933萬元,項目評估價值為34.36億元。
SOHO中國稱,此次交易的銷售價格高出成本53%,實現盈利的同時,為公司帶來了充盈的現金流。出售完成后,SOHO中國將從中獲得毛利潤約1.27億元。
有意思的是,虹口SOHO的成交一波三折,甚至還經歷過一次潘石屹的“毀約”。就在三個月前SOHO中國2016年業績發布會上,潘石屹曾向記者表示:“去年我們有機會出售虹口SOHO項目,條件基本談好了,最后我反悔了?!迸耸俜Q,本來已與一家著名公司談妥出售虹口SOHO,公司計劃將這筆收益用于境外投資,但遇到了資金出境困難的問題??紤]到“拿著錢不如拿著樓”,最終公司取消交易,他本人親自寫信向買方道歉。
然而僅時隔三個月,SOHO中國還是選擇賣出虹口項目,繼續貫徹近年來公司的轉型計劃。自2012年宣布SOHO中國從“銷售”向“自持”物業轉型后,公司陸續出售了旗下非核心資產。從2014年出售上海SOHO靜安廣場和SOHO海倫廣場,到如今出虹口項目,短短三年多的時間,SOHO中國已經套現資金230多億元,為公司從傳統開發商向資產管理方向的轉型儲備現金。SOHO中國目前還計劃出售位于上海的凌空SOHO和天山SOHO兩個項目。
機構建倉物業投資市場
據仲量聯行的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大宗物業投資市場總成交金額為353億元,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111億元,同比增長218%。仲量聯行華東區投資部總監邵律分析認為,目前市場上資金尋求避險的需求依然旺盛,加上可供出售的優質資產稀缺,因此即便融資成本在上升,投資機構依然青睞一線城市優質商辦物業。此外,匯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目前人民幣匯率趨于穩定,可以看到之前不敢出手的外資機構又回來了,紛紛重啟對一二線城市的物業投資。
而就整個中國內地大宗物業投資市場來看,世邦魏理士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整個2016年投資交易額達到1800億元,中國房地產投資市場在盤桓千億水平多年后實現了大幅飛躍。該機構預計,到2020年,中國房地產投資交易總額有望達到2600億元。
世邦魏理士中國區研究部主管謝晨表示,2017年至2020年正是機構資本投資商業地產的建倉時期,預計將有上萬億資金排隊入市。目前大宗物業投資市場共有四類主要投資者:其中保險機構未來潛力最大,以目前保險資金3%的不動產配置比例來計算,未來就有高達6000億元的增量資金可入市。房地產私募基金也在加速發展,2016年私募房地產基金融資相對于房地產開發貸款比例從2010年1.0%增至2.7%,在去杠桿大背景下,從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從債權融資到股權融資的雙重轉向將加速房地產私募基金的發展。開發商增持投資性物業的趨勢已明確,隨著存量時代的到來,未來國內開發商增持商業地產是長期趨勢,除了自行開發并持有經營外,收購現有優質項目以及借助房地產基金等方式“輕資產”運作都應是開發商的常規選項。此外,境外投資者亦穩中有進,短期內外資對國內商業地產的大宗投資將保持穩定。
(原標題:四類機構領銜 萬億資金排隊建倉商業地產)
推薦閱讀>>>
免責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財經365"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