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新建商品房住宅漲幅超過或達到1%的有20個城市,二手房漲幅超過或達到1%的有14個城市,基本都是三四線城市。
作為典型的縮影,大量布局三四線城市的碧桂園,上半年斬獲2889.1億銷售額,一舉奪冠。
紹興、鹽城、嘉興、滁州、常州、滄州、鎮江等12個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出讓收入均進入“百億俱樂部”。其中,徐州更是以超過1200萬平方米的出讓面積,在百億俱樂部中僅次于重慶。
房企有布局和策略問題,但大型房企比如萬科、萬達等業已發覺房地產開發已不是最好的賺錢生意,轉型轉的早。有的房企去三四線也是因為當地地相對便宜,賺一點辛苦錢。
2016年一線的火爆讓國人覺得房價向上、手上沒房心里慌張以及錢會貶值,個人去三四線搶房是多重擔心疊加的后果。這群人中真正的剛需是比較少的。
許多三四線城市,工作機會少,人們覺得只有公務員才是正經職業,環境造成思想僵化。年輕人豈能忍受?大多往大城市打工生根。沒有產業支撐的城市就沒有大量高收入年輕人,未來誰來接盤?在此輪房地產大躍進中買入三四線房產的人們,再想遇此盛況,不知要等多少年?
租房紅利以及房屋的金融屬性,只屬于一線和熱點城市,地廣人稀的三四線,房多人少,房租長期不漲,房屋估價也不高。將錢放在這上面,顯然是沒有什么增值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