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李嘉誠頻頻拋售內地及香港資產的消息屢見不鮮,但并不是所有香港房企都選擇退讓,其實各自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存法則。香港房企的風格保守?并不全是。
從內地市場表現來看,無論是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地產、李兆基旗下的恒基地產、郭德勝家族的新鴻基地產還是鄭裕彤家族的新世界,或許是戰略的調整,或許是市場的選擇,這些“引路人”一定程度上都已被超越。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內地房企與香港房企的一進一退,彰顯了內地房地產市場深刻的時代變遷。
近幾年來,李嘉誠頻頻拋售內地及香港資產的消息屢見不鮮,且涉及多個業務領域。如果說風格保守是香港房企的“A面”,但并不是所有香港房企都選擇退讓,各自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存法則,展現出激進的“B面”。
一邊分拆九龍倉置業赴港上市,一邊接連在內地拿地,今年的九龍倉無疑是最受關注的香港房企之一。九龍倉此前分拆旗下包括海港城、時代廣場等6家香港商場組合命名為九龍倉置業,以介紹形式上市。有市場人士認為,將香港的投資物業分拆出去后,九龍倉或將致力于內地房地產市場。
近期,九龍倉集團在內地拿地的確開始頻繁起來:9月初,九龍倉集團在蘇州奪得幾宗地塊,緊接著又以62.6億元總價及16%自持面積比例拿下北京豐臺區的一宗住宅地塊,該宗地塊溢價率達到49%,因此九龍倉的此次出手被業內評價為“難得”且“開發壓力大”。
不只是九龍倉,另有新世界發展、恒隆等港資房企也頻頻表達了對內地市場的重點關注。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不少香港房企都在內地土地市場上有所收獲,包括恒基地產在上海和蘇州斬獲土地,新世界在廣州和北京也有所收獲。
在第一太平戴維斯北京項目及開發顧問部董事兼負責人熊志坤看來,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潛力依然被業內看好。香港房企多是謹慎、保守,市場規模也相對較小,面對內地房企的積極擴張和自身不斷下滑的銷售額排名,香港房企不得不做出改變。
此外,香港房企在運營商業地產方面經驗豐富,如恒隆、太古、九龍倉等都是商業地產商中的佼佼者,許多港資房企將目光投向商業地產投資。早在2015年初的業績會上,九龍倉就宣布,未來商業地產是九龍倉在內地發展的重點。
也有香港房企選擇在香港、內地兩大市場中“轉向”。就在今年9月,信和置業以87.68億元的代價將其在成都的唯一的項目——信和·御龍山80%股權轉售予華僑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項目出售之后,信和置業在內地的項目已所剩無幾,而高峰時期信和置業曾有63%的土地儲備位于內地。不過,就在近日,香港中電集團宣布,將與信和置業合作重建位于旺角的中電舊總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信和置業已在香港連掃7宗地塊,涉及金額達400億港元,為歷年之最。要知道,香港房價在調控背景下依舊不斷創下新高。
由此可見,香港房企風格保守?其實并不全是。
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何倩茹表示,在香港房企的進退中可以看到,他們更加務實,當物業達到一定的回報率時,他們便可轉手,而不會無止境地追漲。所以在這個生意經里,香港房企會不停地尋求買入、賣出的機會,以賺取利潤。馮文光表示,從項目的開發規模看,香港房企可能不如內地房企,但打造精品以品質取勝,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許多人認為,內地房地產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如何面對新的“白銀時代”,不管是香港房企還是內地房企,究竟誰主沉浮,下一個十年方可見分曉。
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