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各地官方尚未公布匯總后的成交數據,但民間機構均依據官方的監測信息予以統計。雖然不同機構的統計數據有細微差別,但均反映出一線城市成交量大幅下降的事實。
根據中原地產的統計,2017年四個一線城市合計成交新房(不含保障房)19.23萬套,成交面積1875萬平方米,兩者同比下滑幅度相當,約為40%。二手房方面,去年一線城市成交4001萬平方米,同比下滑46.6%。
其中,北京的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雙雙“腰斬”。北京新房成交僅為3萬套左右,創下歷史新低。上海的二手房交易跌幅最大,成交面積為1283萬平方米,跌幅接近六成。
價格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7年11月,北京、上海的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均同比下滑,深圳新房價格下滑,市場動向相對滯后的廣州,房價則同比上漲。
不過,在2017年,全國大部分城市錄得交易量攀升,上市房企銷售業績也普遍向好。雖然年末市場有所降溫,但很多城市仍然創下歷史新高。
中信建投認為,這種情況并不意外。按照該機構的觀點,市場的熱點已經從2015年的一線城市,轉移到2016年的二線城市,到2017年,三四線城市已成為新的熱點。這些城市的單城交易規模雖小,卻因數量眾多而構成“長尾”,并推動去年的整體交易規模創下歷史新高。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變化源自調控政策出臺的時序和力度。從2015年末開始,一線城市就率先出臺調控政策。在2016年和2017年的數次加碼中,一線城市均“身先士卒”。數次政策累加之后,一線城市的調控力度已是全國之最。
“一線城市既是政策的發起點,也是政策高地?!?月4日,北京某大型房企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作為本輪調控亮點的“現售令”、土地交易中的限價、鼓勵租賃等措施,均源自一線城市,然后向全國推廣開來。
但就一線城市而言,調控政策在新房和二手房市場的作用機制并不相同。
新房市場的降溫,主要是由于“限價令”帶來的供應低迷。以北京為例,亞豪機構的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僅有126個項目入市,同比減少154個,月均入市量僅10個項目。這些項目帶來商品住宅供應23495套,供應面積342.61萬平方米,同比分別減少了16.9%和18.8%,創下自2006年北京執行預售管理制度以來的新低。
“過去兩年北京誕生了很多高價地,大都準備以豪宅的形式入市。但2017年北京的限價政策十分嚴格,單價超過8萬的項目寥寥無幾。”上述房企人士表示,受此影響,很多項目延緩了入市步伐。
二手房的低迷則是由于信貸政策的影響?!?·17新政”出臺后,部分二手房因被認定為非普通住宅,首付比例從四成驟增到八成,按照北京的房價水平,這相當于幾十萬至上百萬不等的成本。這也導致很多在途交易中止。
在當前一線城市的二手房交易中,六成以上為先賣后買的“連環單”。該特征也造成一種連帶效應,即一單交易的中止,往往引發數單交易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