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2018年被普遍認為是市場的“小年”,但對于已經提前經歷了“小年”的一線城市來說,形勢并不悲觀。
大多數券商認為,一線城市的市場規模龐大,此前的需求已因為各種因素而被凍結。在這部分需求逐漸釋放后,成交量繼續下滑的空間不大,甚至有可能提升。
中信建投就預測,“2018年,一線城市在去年低基數以及預售證邊際改善的影響下,預計銷售面積同比增長5%,銷售均價同比增長0.5%。”相比之下,該機構認為,今年二線城市的銷售面積同比下降3%,三四線城市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0%。
鏈家研究院認為,隨著調控效果的消化和前期累積需求尤其是換房需求的增多,一線城市的二手房市場會小幅回暖,2018年的月均成交量將高于現有水平,向正常水平恢復。該機構同時指出,“這種恢復是自然、自發向‘合理交易量’的正常回歸,不會對價格形成明顯的壓力,房價總體將保持平穩。”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也持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今年北京二手房交易量有望恢復到15萬套左右的年均水平。這一規模要比2017年多出一萬多套。
新房市場的邏輯,仍然取決于市場供應。
在國土部、住建部于2017年4月發文督促后,一線城市普遍加大了供地力度,北京、廣州2017年供應宅地的規劃建筑面積均比2016年出現翻倍,北京完成了年度供地計劃,供地規模創最近5年來新高。按照正常的開發周期,這些土地的相當一部分,將在2018年轉化為住宅供應。
在供應結構方面,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1月4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17年北京出讓的住宅用地當中,超過40宗含有可售純商品住宅,且設定限售價格。使得這些地塊項目必須通過加快周轉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控制財務成本,提高利潤水平。因此,未來項目上市速度將有所提升。
她還認為,大量限定房價項目的入市,令2018年的房價水平總體可控,有了這些產品的價格對沖,今年北京對于高端項目在價格及簽約上的管控也可能逐步放松。這也將使一批高端項目得以放行。
此前因規避“限價令”而暫緩開盤的項目,也很可能借此機會入市。“如果是單獨操盤的老項目,開發商大多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甚至百億;如果是聯合開發,開發商也已投入數十億。”上述房企人士說,資金方面的壓力,促使老項目加快入市步伐。這種邏輯同樣適用于上海、廣州、深圳。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