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錢多多)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件事,引發了很多人的吐槽。網友A好容易買了房子,卻發現房產證寫著建筑面積91平,實際套內只有65平,家里小的可憐。臥室擺下一張床就啥也放不下了,廳里的沙發還要買小型的,廚房除了灶臺水盆切菜的地方都沒有。問了開發商,只跟他解釋了兩句話:
1、你看公共區域那么大那么氣派,開發商裝修的那么好,其實都要各戶分攤的。
2、墻體都是有隔音層加厚的,私密性特別好,也是要占公攤面積的。
開發商的套路也是夠深的,網友們都開始憤憤不平了,我們買的是使用面積,明碼實價,別老整那些虛的,就算要算樓道、綠化、走廊各種公攤面積的錢,也應該說清楚,即使是另外算也比這樣被坑得不明不白的好。
在房地產市場上,通常會出現設計面積、建筑面積、使用面積、居住面積、公用面積、暫測面積、實測面積、合同約定建筑面積、產權登記建筑面積等概念,這些概念既有聯系又有較大區別。引起房屋面積概念糾紛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房屋面積管理政出多門、概念含糊、條文與現實脫節。而在合同履行階段,房產商則又按照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概念來履行義務,使購房者的利益受到損害。
萬通融資為大家介紹一下房屋面積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建筑面積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套內建筑面積,一部分是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它的計算公式是: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
什么是套內建筑面積?
套內建筑面積包括三個部分: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陽臺建筑面積。它的計算公式是:套內建筑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陽臺建筑面積。
套內墻體面積包括什么?
套內墻體面積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公用墻體面積,一部分是非公用墻體面積。公用墻體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入套內墻體面積;非公用墻體水平投影面積全部計入套內墻體面積。
什么是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
公用建筑面積是指由整幢樓的產權人共同所有的整幢樓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積。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是指每套(單元)商品房依法應當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
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公用建筑面積分攤系數
面積變了,購房者可以退房嗎?經有關部門批準以后,商品房的面積可以變更,但要在10日內通知購房者。在接到通知的15日內,購房者可以作出退房的書面答復。在此期間內未作書面答復的,視為同意變更。開發商沒有在規定的期限內通知,購房者有權退房。如果退房,開發商要承擔違約責任。希望在大家買房時能幫助大家分清各個面積代表的意義,不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