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社7月4日文章,原題:韓國汽車銷量大跌別怨中國 本周二,多名韓國車企高管將各自公司在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銷量大跌歸咎于韓中關系緊張。但外交事務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種現象,更大的原因還是在于韓國汽車廠商本身的經營策略。
今年上半年,起亞和現代汽車在華銷量同比暴跌47%。然而,這兩家韓國車企在(中國)抵制(薩德)前就已開始在中國喪失市場份額。彭博行業研究和中國汽車工業信息網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韓系車在中國(SUV)市場的份額為6%,遠低于2009年的18%。而在市場上“接管”為消費者提供車輛的是吉利等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它們對中國汽車市場SUV熱潮的反應比大多數外國競爭者更快,推出的產品也更針對本土消費者的需求。業內專家表示,中國的本土品牌汽車不僅在價格上低于外國品牌車,過去10年來其質量和性能也已得到提升。數據顯示,如今本土品牌SUV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已從2009年的23%增至52%。
其實,韓企能從本田和豐田等日本車企近來的窘境中吸取教訓:自從2012年發生導致中日關系緊張并“窒息”日系車銷售的東海島嶼爭端后,這兩家日企就開始在中國市場喪失“立足之地”,再也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復蘇,而其高管曾認為這只是當政治壓力下降后就會恢復常態的短期困境,放松對市場需求的研究和把控。他們沒想到中國消費者大多沒有明顯的品牌傾向性,當激烈的政治言辭逐漸消退后,中國消費者的品味已發生變化,而日企已無法再向其提供最新潮的“花里胡哨”產品了。
如今,起亞和現代也在上演同樣的故事,它們在中國汽車市場增長最快的3個領域落后于人:SUV、電動汽車和豪華車型。對韓國車企來說,當務之急是在中國加速生產并推銷SUV。此外,想要贏回市場,韓系車還將不得不重新追根溯源并以更低價出售汽車。這是因為如今在中國出售的SUV車型已是2010年的4倍且競爭仍在加劇。隨之而至的必將是利潤遭受嚴重擠壓的價格大戰,而韓國車企必將“參戰”才能重新贏得中國消費者青睞。即便在中國,合理定價的優質產品也往往能在短期的政治困境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