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富》雜志發布“2018年全球最受贊賞公司”排行榜,在由50家公司組成的“全明星”榜單上,蘋果連續第11年高居榜首、亞馬遜蟬聯亞軍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重回第三位,本年度另有三家新上榜公司,分別是阿迪達斯、洛克希德·馬丁和嘉信理財。令人遺憾的是,“50位全明星榜”中,并沒有中國公司入圍,但是阿里巴巴位列“互聯網服務和零售”行業榜第四位。
入選企業有何過人之處?筆者注意到,上述排名是依據管理質量、產品及服務質量、創新能力、長期投資價值、財務狀況、吸引及保留人才的能力、社會責任、資產的合理使用、全球化運營的有效性9項關鍵指標來打分評定的,上榜公司的得分均排在行業調查的前50%,最終從全球680家公司中成功“出位”。可見,想成為全球最受贊賞公司,拼的是綜合實力,正如“短板理論”,決定一個水桶容量的,不是最長的那個擋板,而是最短的那一塊,中國企業想被世界點贊,需要補齊的“短板”,又何止一兩塊!
舉一個顯見的例子,科技型公司的核心驅動就是技術專利,這點毫無疑問。2017年,IBM在美國獲得了9043項專利,連續25年高居榜首,稱霸年度全球科技公司之首,三星電子位居第二,所獲專利數為5837項,而正在崛起的中國企業以華為最多,2017年獲得了1474項專利,排名全球第20位。從數據對比看,中國要趕超美國,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好在有阿里,撐起了中國企業的“臉面”。
看看《財富》雜志給阿里的年度評語,或許能夠找到中國企業“對標”的方向感:“過去一年,中國企業借助資本的力量、技術的驅動、商業模式的創新,尤其是決策者的眼界和格局,在嚴峻的市場上歷經淬煉,最終為自己贏得了尊敬。”
阿里確實擔得起這一榮譽,試問身邊的每一個人,如果到現在還沒有幾次“網購”經歷,幾乎可與“原始人”畫等號,歸為“異類”也毫不為過;不僅如此,隨著中國互聯網企業加快全球化布局,影響的豈止是中國人,他們正在改變著“地球人”的購物和社交方式,并為全球的中小企業賦能,“海淘”一詞,自然也包括中國商品的海外輸出。
如何成為一家受尊敬的企業?中國企業也正探索著給出答案。正應了那句話,“一家企業想要持續盈利,首先要贏得尊敬。”所謂的“不忘初心”,就是企業在商業成就之外對社會責任的那份堅守。看看阿里的“社會責任”數據可知:2017年度納稅366億元,日均納稅超1個億,帶動上下游納稅超2900億元,直接或間接創造3300萬就業崗位,帶動四分之一中國人參與公益。此外,脫貧已經成為阿里的戰略級業務,計劃五年投入100億元,探索“互聯網+脫貧”新模式……
是否樂意為“未來”而付出,同樣關乎一家企業的受尊敬程度。目前,BATJ在內的中國四大互聯網巨頭,均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領域的開發與應用,All In包括機器人、自動駕駛、醫療大健康、商業智能等改變人類未來生活方式的基礎技術,把一眾全球頂尖的AI科學家招攬麾下,其投入程度,絲毫不遜于美國硅谷的科技型巨頭,某些“賽道”的人才優勢甚至有所超越。
總之,妄自菲薄不可取,操之過切不現實,路很長,慢慢走。
有朝一日,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被世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