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率先提出實施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六大工程”的世界制造之都——廣東省東莞市,“機器換人”的步伐正在提速加碼。
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聯合主辦的“粵造粵強——廣東創新驅動、智能制造”主題網絡采訪正在進行,采訪團在東莞市大嶺山鎮一個略顯破舊的廠區里,看到的卻是廣東首家創業板上市機器人骨干企業——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公司。
拓斯達公司負責人說:“東莞是特別可愛的一個地方,正是這樣一片特別包容、開放,適合創業型企業的土壤,才誕生出像拓斯達這樣的企業。”
該公司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直角坐標機器人,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近4000家海內外企業,選擇的是拓斯達“智造”的機器人。
拓斯達機器人在東莞企業里的快速應用,得益于東莞官方推出的“機器換人”行動。
東莞市市長梁維東在記者見面會上稱,該市2016年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的意見》,著力建設一批具有“三國”特征的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即: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數控系統、國產機床裝備及配套國產工業機器人)。
東莞“機器換人”早在2014年開始啟動。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葉葆華介紹稱,2014至2016年,東莞市實施“機器換人”三年行動計劃,市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億元(人民幣,下同),資助企業利用先進自動化設備進行新一輪技術改造,并重點引導企業優先使用莞產先進裝備,對企業應用莞產裝備進行“機器換人”。
迄今為止,東莞企業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共2698個,財政總投資約386億元,新增設備儀器76315臺(套),其中莞產設備占17.5%。
“機器換人”的成效顯而易見。2016年東莞工業技改完成投資額332.99億元,同比增長44%,項目完成后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2.5倍,產品合格率平均從86.1%提升到90.7%。相對可減少用工近20萬人,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43%。
“應該說東莞沒有實施‘機器換人’的制造業企業,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否則在下一輪的競爭當中就會處于非常明顯的劣勢地位。”葉葆華說:“‘機器換人’已經不是政府的一個導向,而成為東莞制造業的一個共識。”
位于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的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為多個知名手機品牌“智造”高精密金屬結構件、外觀件。
“從2015年開始,公司已經投入了將近2000個機器人,取代了6000多名工人。”廣東長盈精密公司負責人說:“一條生產線原來需要100人左右,現在3、4個人就可以了。環境惡劣的打磨流程已經接近實現無人化。”
該公司正計劃與日本安川機器人有限公司合作,自主開發、生產、銷售六軸工業機器人,計劃五年內達到1萬臺。
但當地一些小微企業受資金約束,無力實現“機器換人”。
葉葆華稱,小微企業只要有定單、有市嘗有技術,可用融資租賃的方式通過零首付、零門檻的方式進入。融資租賃設備的利息和租金,市財政給予全額補助,目前已經有數百家小微企業籍此清除了“機器換人”的障礙。
隨著東莞智能制造的進展,相關人才的相對缺乏也成了制約因素。東莞官方著力在2—3年內為企業進行10000人次的智能制造技術培訓。
“對于要長遠留下來的關鍵性人才,我們還推出相應的住房保障政策。用各種方法,把人才最大限度地聚集到東莞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的平臺上來。”梁維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