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關于PPP項目的落地情況存在不同的統計結果。據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的統計,目前入庫的PPP項目中,已簽約落地項目共計1729個,項目總投資額2.9萬億元,落地率34.5%。天風證券近日披露稱,根據他們的實地調查,目前項目實際投入開工建設的,不超過投資總規模的10%。
我們的判斷標準是實際投入開工建設為落地,財政部的判斷標準是簽約為落地。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綠色金融事業部總經理胡曉斌表示,他們了解到很多項目央企已經簽了合同,但是找不到錢,因此遲遲難以落地。
作為企業代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榮譽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估計,這個數據應該在20%-30%之間。一些項目拿到手后不能融資。現在央企投資的杠桿率在10倍甚至20倍。文一波介紹,現在PPP的操作模式一般是央企到地方成立一個平臺公司,以平臺公司來融資,啟動資金大約幾億元左右。但是這個公司可能要操作的總額50億元規模的項目,這就導致金融機構認為主導公司的資本金不足,融資的難度就高了。文一波強調,市場類企業對這種行為較謹慎。
其實為了緩解企業和地方政府在PPP項目中的融資難現狀,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聯合證監會已經發布了“關于推進傳統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很快在3月份,就有3個資產證券化項目分別獲得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受理。
但是當時這份通知中,明確了項目須成功運營兩年以上,項目公司方能申請資產證券化。考慮到PPP項目多需要較長的建設周期,這意味著符合條件的項目承建方在前期很難通過資產證券化來籌措資金。此次“通知”在條件上有了適度的放寬:對項目公司股東開展資產證券化提出要求在項目建成運營兩年后,而對項目公司開展資產證券化并無期限要求,項目公司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條件放開到建設期。
拓寬融資范圍隨之而來的是對于風險防范的升級 。“通知”要求切實做好風險隔離安排。“通知”稱,PPP項目所在地財政部門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合同履約管理,以PPP合同約定的支付責任為限,嚴格按照項目績效評價結果進行支付(含使用者付費項目),保障社會資本方獲得合理回報。
文一波曾表示,由于地方政府和央企,大量銀行的錢通過建筑施工企業進入PPP領域。但這些企業只賺建設期的利潤,運營效果難以保證,這一點確實需要通過制度來進行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