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通知”中明確指出將優先支持水務,環保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開展資產證券化。這在業內企業看來,資產證券化或成為激活行業的關鍵政策。一個項目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元,大部分環保企業體量相對較小,還沒有做好準備。文一波表示。
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介紹,綠色和低碳的項目數量占到58%,綠色項目在整體投資額占到39.5%。以往很多的環境治理項目,環境基礎設施項目,都是以政府為主體來發起,所以我們服務的都是融資平臺,現在越來越多的環保企業,以及專業的從事環境治理的公司已經成長起來了,它所對應的融資需求跟以往有很大的變化,以往的很多都是基礎設施的項目,主要融資需求,就在于做一些項目的固定資產的投融資,現在越來越多元化,需要通過發債,需要通過資產證券化,需要通過租賃來解決資本金的問題。興業銀行綠色金融部專業支持處處長陳亞芹表示。
作為環保企業融資的一大工具,綠色債券是備受青睞的。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國債券市場上綠色債券規模達到2017.85億元,約占全球的40%。盡管發展很快,但綠色債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綠色債券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界定項目是綠色的,此外,申請程序,銀行的評估和放款速度,成本和期限,如何質押等等都需要解決。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黃曉軍表示,金融工具如何多樣化,便利化和低成本化是包括PPP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實踐中需要考慮的。
目前我國涉及綠色金融項目認定的文件主要有三個:一是銀監會公布的“綠色信貸統計表”,二是人民銀行公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三是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三個文件均對綠色項目作了標準界定,但分類方法不盡相同。
最近,這項工作終于有了進展。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主任馬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央行與國家發改委決定編制統一的綠色債券目錄。在綠色環保類項上出現的融資主體的變化,融資方式的多樣化需求以及融資標的的標準界定問題,其實正是PPP資產證券化項目推進中的遭遇融資不暢的集中縮影。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環保展綠色金融體系助理環保企業發展論壇上表示,融資不暢與PPP項目大多存在準公益性的低投資回報率之間存在較大矛盾。而這個矛盾的解決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推進PPP項目金融創新來實現。
一位證券公司的專家認為,以前不管是綠色產業還是其他的一些產業,都是重資產運營模式,不斷地靠運營融資然后再產生現金流。前端通過一些基金來新建或者收購一些資產,未來通過證券化或者類似的方式退出,以前做重資產的這個運營商,向輕資產的證券服務機構來轉型,這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的趨勢。
在中國資產證券化研究院院長林華看來,PPP資產證券化,不應該是鼓勵退出,它的核心邏輯是,給那些具有很好的資產運營能力的這個企業再融資的機會,放大再生產的機會,為更多人服務。比如處理一噸污水一般是15元錢,某企業只要2元錢,把它資產證券化之后,它的這個應用效率更高,就鼓勵這種企業,證券化后,錢拿來再投資環保,而不是退出,放大它的應用效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