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觀點堅定認為“新周期”來臨;也有一些觀點認為目前的發展階段,只能說中國經濟運行出現一系列新的波動特征,尚不能被視為經濟新周期的開啟。
關注市場兩大方向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站在“新周期”的起點上,中國經濟步入增速換擋期“經濟L型”的一橫。新周期不是需求U型復蘇,而是經濟L型下的供給出清,必須重視供給側。新周期的核心是從產能過剩到供給出清、行業集中度提升、強者恒強,行業龍頭資產負債表持續修復為新產能周期蓄積力量。今年家電、鋼鐵、煤炭、有色、稀土、化工、造紙、銀行、保險等板塊的大漲均是供給出清行業集中度提升邏輯。
任澤平表示,今年2月提出“新周期”,4月初步論證并提出相關現實證據,6月以來加碼推薦,在爭議中消費、周期、金融等板塊走出結構性行情。2017年A股的核心邏輯是產能出清新周期。三季度需求韌性強、市場出清疊加供給側改革加碼擴圍和環保督查,供求缺口擴大,企業盈利將繼續大幅改善,維持戰略看多經濟新周期判斷。
他認為,A股市場有兩個方向值得關注,一是基本面改善方向,無論是消費、周期、金融還是真成長,尋找估值和業績能夠匹配的行業,隨著部分傳統行業步入寡頭壟斷,周期屬性下降,公用事業屬性上升,有助于提升估值;二是主題投資方向,三季度主題投資正當時,推薦混改、軍民融合、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板塊。
熱議“新周期”
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表示,周期對應的是需求端,現在有觀點認為本輪周期是由供給端所引導的,是由于供給側改革所引導的一個新周期。從真實物量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并沒有周期因子的驅動,無論是庫存還是從產能的資本支出,但是名義值變化非常明顯。
此前,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市場對于經濟周期的討論頗為熱烈,這與去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工業企業利潤回升和GDP回穩等不無關系。不過,無論是從短周期、中周期還是長周期的視角來看,當前都不是新一輪經濟周期的起點。
李迅雷指出,從“新常態”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再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都是基于對中國經濟所處發展階段的客觀判斷,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產能過剩、資本過剩和供需結構、收入結構和產業結構等結構失衡問題。如果對這些長期問題視而不見,僅僅根據月度數據的短期變化來預測周期性拐點,無疑是用顯微鏡來研究大趨勢。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近日指出,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化和推進,在產能逐漸出清、金融杠桿逐步去化的過程中,中短期價格的階段性變化容易導致市場預期發生調整,進而引發短期內經濟數據發生正向或反向波動,這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在實體經濟風險與金融風險逐步出清的過程中,關注中國經濟結構的問題和正在發生的動態優化,將更有利于理解經濟運行的脈絡。特別是經歷了增長速度的持續回落之后,中國經濟運行將呈現典型的窄幅波動的態勢。未來在舊增長模式累積的問題出清、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大結構性改革加速后,可以預期中國經濟將通過提振經濟整體生產率而迎來新周期。而目前的發展階段,只能說中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波動特征,尚不能被視為經濟新周期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