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財經訊 3月13日,有市場消息稱,京東金融已于近期啟動高達130億元的融資,領投方包括中金、中糧等,額度占約100億元。據悉,該筆融資將主要用于并購金融牌照、技術研發和市場投入等,計劃于本月底簽署法律文件,4月完成打款。對于該融資消息,京東金融方面暫未作出回應。
根據機構對京東金融的各項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測算,其投前估值為1200億元。此輪融資落定后,京東金融估值將達到1650億元~19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該筆融資若真正落地后,將是京東金融自去年6月30日正式重組交割獨立運營以來的首筆融資。
已完成兩輪超209億融資
公開資料顯示,京東金融于2013年10月開始獨立運營體系。成立前兩年,構建了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財富管理、支付、眾籌、保險、證券等七大業務板塊;2015年,京東金融明確金融科技的定位;2016年9月,成立了單獨的金融科技事業部。目前,京東金融業務架構主要分為消費金融、支付、財富管理、供應鏈金融、信貸工廠、保險、眾籌業務等.
融資方面,2016年1月12日,京東金融正式完成總規模66.5億元的A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嘉實投資和中國太平領投,融資完成后的估值為466.6億元。2017年2月,有媒體報道稱,京東金融正在進行A+輪融資,融資規模約143億。依此計算,京東金融已完成的兩輪融資合計超209億元。
近年來,關于京東金融分拆上市的傳言不絕于耳。盡管京東方面一直未明確京東金融的上市計劃和時間表,但其重組分拆工作卻一直在穩步推進。
2016年11月15日,京東集團宣布董事會已批準并授權公司尋求重組負責運營京東互聯網金融業務的京東金融,京東集團將出讓其持有所有京東金融的股份。
2017年1月,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在年會中透露,“如不出意外,2017年我們將實現從集團獨立分拆。”
2017年3月2日,京東集團在2016年財報中公開披露,已于3月1日簽署重組京東金融的最終協議。
依照該協議,京東集團將出讓其持有的所有京東金融股份,相當于京東金融68.6%的股份。京東集團將不再擁有京東金融的法律所有權或有效控制權,京東集團將獲得大約人民幣143億元現金以及在京東金融未來實現累積稅前盈利后,獲得其稅前利潤的40%。此外,如果中國相關監管法規許可,京東集團有權將其在京東金融的權利轉換為京東金融40%的股權。
另外,京東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將作為第三方投資人,根據同一套最終協議將以相同的價格獲得大約4.3%的京東金融股權。劉強東還將通過持股和代理表決權,獲得京東金融的多數投票權。該交易預計將在2017年中旬完成,交易完成后,京東金融將從京東的財報中剝離。
2017年8月14日,京東集團在2017財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中正式披露,京東金融重組已于6月30日完成交割,京東金融的財務數據將不再納入京東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
京東金融重組完成后的效果似乎也不錯。今年1月11日,劉強東在內部信中宣稱,獨立運營的京東金融已在2017年實現了單季盈利。
而對于京東金融的最新定位,陳生強在2018年京東金融內部員工大會上發表演講稱,京東金融現在的定位是一家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其核心商業模式是B2B2C。“第一個B,指的是我們自己;第二個B,目前主要指的是金融機構;最后的C指的是用戶,既包括個人和企業。”陳生強稱,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即先用科技解決金融的問題,再把金融的業務還給金融機構。
據了解,截至2017年年底,京東金融已經累計與400余家銀行、120余家保險公司、110余家基金公司,40余家證券、信托、評級機構達成合作。
尚存金融牌照短板
不過,也有分析稱,從京東金融目前的布局來看,已經完成了整個金融生態鏈的卡位,但京東金融尚存在金融牌照不是非常齊全的短板,有些業務開展或將受到限制。
此前京東金融方面不斷向外部傳遞的信號是,定位于科技公司,主要幫助金融機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牌照的獲取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京東金融副總裁許凌也曾表示,京東金融對牌照的需求是防御性的,希望長期在金融行業中扮演創造價值的角色,所以必須考慮到合規和監管環境的變化。
目前,京東金融在牌照方面至今僅取得了支付、小貸、基金銷售、保險經紀、保理等,諸如銀行等含金量更高的牌照還顆粒無收。因此,想要比肩BAT等巨頭,京東還需在牌照方面下大工夫。
不過,結合劉強東此前表示“京東金融不僅會有金融產品和服務,也有計劃進入證券、征信、銀行、保險領域,并通過自主申請或投資入股的形式獲取相應的牌照”來看,并不能排除其繼續獲取金融牌照的可能。加之,京東金融已完成拆分(京東集團有外資背景,想在國內獲得金融牌照很難,拆分后更易獲得金融牌照),并在2017年實現單季盈利,具備了獲取金融牌照的更多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