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前,吉利宣布將砸90億美元收購奔馳母公司9.69%股份。
就在國人對此津津樂道時,有報道稱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正在審核是否對李書福收購戴姆勒一事罰款100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7500萬元)。
BaFin給出理由是:
吉利收購戴姆勒沒有及時向德國當局通報,李書福同學應該在2月22日而不是2月23日通報和提交相關收購信息。
按照德國的法律規定,任何大規?;蛘叽蠼痤~的商業收購,都必須通報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如未按德國《證券交易法》中披露規則要求的時間披露信息,企業將被處于最高1000萬歐的罰款,或者年營業額的5%。
如果按照吉利汽車2017年約2700億人民幣的營業額計算,5%的罰金相當于135億!絕對是一個恐怖的天文數字。
僅僅晚了24小時的告知,就將面臨天價處罰!一旦錘子落地,吉利這“學費”,就真的冤大了。
其實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過程中,面臨的雷區和風險還有不少:
比如來自市場監管方面的風險,“國家安全”經常成為阻礙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一大借口。
2015年7月21日,清華紫光提出以230億美元的總價收購芯片存儲巨頭美光科技,因無法得到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 ( CFIUS ) 的批準而宣告失敗。
2018年1月5日,馬云擬以12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二大匯款及支付服務商速匯金的交易案,同樣遭到美國政府的阻擾。
又如資產管理方面的風險。中國企業實施海外并購大多使用杠桿,造成企業的負債率偏高。如果企業不能夠盡快實現“買得來、管得住、管得好”,就會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
此外,在全球化人才配套、當地的經營環境與文化融合上,也極其考驗中國企業管理者的智慧。
上海財經大學投資并購總監研修班課程主任Victory表示,中國企業要想順利通過“鯨吞全球”的計劃,完成不斷發展壯大的夢想,需要揣摩和學習掌握的經驗、方法、竅門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