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8月6日訊:財經365視界-美國抗疫“制藥”的重任在哪?
近日,在美國商界,最受關注的公司有兩家。
一家是不知道能不能被迫賣身的TikTok,另一家是擁有一百四十年歷史、一度陷入破產陰霾的昔日膠卷大王,在瀕臨絕境的情況下,收到了美國政府大筆貸款,轉行制藥的柯達。
7月底,柯達與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宣布,柯達獲得7.65億美元的貸款。美國國際發展金融有限公司官網顯示,該筆貸款是為了支持柯達制藥的上市,這也是美國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下發的首筆此類貸款,柯達將使用這筆資金生產一些仿制藥的原料藥。消息一出,柯達當天盤中股價一度暴漲350%,7月29日漲幅一度達655%,截至收盤,其股價為33.2美元。
美國《國防生產法案》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授權美國總統管制國內工業以協助軍事行動的多項戰爭權力法案,該法案適用于國防安全、緊急狀態準備等項目。今年3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基于1950年的《國防生產法案》簽署行政命令,指示衛生部動用法案權力獲得和分配用以對抗新冠病毒擴散所需的健康與醫療資源。
特朗普在美東時間上周二晚間的記者會上表示:“這是我們第33次動用《國防生產法案》,將動員柯達生產仿制藥的原料藥以及活性藥物成分。”
政府在非常時期貸款給特殊企業扶持重點行業是正常現象,但為什么是柯達這個“膠卷大王”?
毫不夸張的說,這筆貸款對柯達而言的意義并不只是“續命”,而是“再造一條命”。此前,柯達股價從歷史最高點 310 億美元(1997 年),一路跌到 1.15 億美元,市值縮水 99.6%。并于2012年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即使是2013年退出破產保護、重新融資后,柯達的日子也過得十分“慘淡”。
僅從過去三年來看,柯達的財務狀況就呈現出不斷惡化的趨勢。2019年公司的自由現金流為零,2020年一季度又虧損 1.11億美元。此外,公司的巨額債務將在2021年底到期,如果沒有這筆貸款,柯達如何支付這筆債務將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眾所周知,在重新上市后的這些年里,柯達除了重拾自己印刷、膠片等老本行之余,也做了不少“跨界”嘗試。
2015年初,柯達推出了SP360運動攝像機,對標GoPro,率先使用了VR技術,是市面上僅有的360度全景攝像機,由于當時VR還未受追捧,柯達的技術也不成熟,分辨率達不到4K。最終口碑銷量雙撲街。
其實有點可愛
2016年,柯達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智能手機,2017年又推出了第二款,售價大約為3700人民幣。由于外觀等和蘋果相差太大,銷量慘淡。
現在看覺得這個鏡頭不是特別丑了。
2017年,柯達嘗試了做藝術雜志。隨后又進軍時尚圈,先后與Forever 21、H&M等品牌進行合作,推出了柯達聯名的服裝,還和滑板品牌Girlskateboards合作推出了聯名滑板。
2018年初,柯達推出了虛擬貨幣 - 柯達幣。柯達的構想是通過區塊鏈打擊圖片盜版,不過柯達幣面世之后就消失在了公眾視野里。
2019年初,柯達和知名“賣概念”啤酒廠商角鯊頭合作,推出了一款啤酒,命名為Super8,致敬柯達的同名膠片攝像機。
向諸多領域跨界失敗后,柯達給人的印象是,越來越難以重獲新生。這種情況下,對柯達制藥押下重注似乎不太明智。并非專業制藥公司、沒有相關技術積累、商業成功案例少見的柯達,去生產藥品,能做的成嗎?
在柯達首席執行官Jim Continenza看來,柯達在化學和先進材料領域100多年的積累及基礎架構讓該公司具備快速啟動并運行的能力。而這次獲得大額政府貸款,對柯達來說無疑是個證明自己的機會,也意味著新生機。
且不說給予柯達這個機會是否是“最好的選擇”,客觀來看,柯達已經做了好多年的“制藥夢”。
早在1988年,柯達就作價51億美元收購了制藥業者Sterling Drug進入醫藥產業,生產阿斯匹林等非處方藥。不過,僅僅6年后,柯達就因不具備研制創新藥能力等原因將斯特林的處方藥業務賣給了賽諾菲;將剩余持有的斯特林的剩余股份,和非處方藥業務賣給了葛蘭素史克前身Smith-Kline Beecham。
值得注意的是,僅一個月后,1994 年 9 月,史克必成把斯特林在美國、加拿大和波多黎各的非處方藥業務打包,轉手賣給了德國公司拜耳(Bayer)。拜耳此前在競購斯特林交易中失敗,此舉幫助它拿回了那個未來全球馳名的商標——拜爾阿司匹林。
柯達第一次涉足醫藥行業的嘗試失敗。而與它合作的交易方或關聯交易方都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幾年后,柯達涉足醫療業務野心不死,1998年,柯達收購Imation的醫療成像業務,發展計算機射線照相系統(CR)、數字射線照相系統(DR)等健康成像技術。
好景不長,2007年,由于“醫療影像業務需要大量投資,全數字技術成本高昂以及公司負債高企”,柯達將 X 光膠片和醫療影像業務出售給多倫多投資公司 Onex。
對醫藥行業始終不死心,“三進宮”的柯達,真的能靠著美國政府給的7.65億美元貸款重獲新生嗎?真的扛得動美國原料藥的“大旗”嗎?
就像一位華爾街分析師所說的那樣:“為什么不是經驗豐富的制造商?”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