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7月24日訊:最近在資本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的高瓴資本,被打了一悶棍。7月22日晚,凱萊英宣布調整非公開發行方案,發行對象從高瓴資本調整為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價格從鎖定價格調整為按發行期首日為基準日底價8折的詢價發行。
張磊創辦高瓴資本是在2005年
有消息顯示,監管層明確不支持引入戰略投資人的鎖價增發模式。凱萊英在2019年就拋出了定增方案,計劃向不超過10家特定對象發行公司總股本的10%,募集23億元資金。這本來是一項較為平常的定向增發,但今年2月16日,凱萊英突然宣布此前的定增方案取消。因為凱萊英不用再去找買家了,高瓴資本準備一家就把23億元的增發額度全部包圓。這在當時的資本市場上引發一片嘩然,畢竟以前沒人這么做過。說好的定向發行,大家還有競價的余地;現在變成了“蘿卜發行”,讓其他機構一點機會都沒有。
更豪氣的是,高瓴資本隨后還與凱萊英簽訂合作協議,承諾在限售期的18個月內,將通過在業內的資源給凱萊英帶去8個億的生意,“不滿8億元絕不減持股份”。凱萊英2019年創下的業績最高峰,全部營業收入也不過24億元。8億元的生意,高瓴資本相當于要硬生生將凱萊英的估值拉高20%。大戲還不止如此!按照當時雙方的計劃,凱萊英向高瓴發行股票,是在當期市值上打八折,高瓴又承諾了20%的溢價,這使得凱萊英新方案一出臺,就受到市場熱捧。7月22日凱萊英收盤價為232元,較之前確定的發行價123.56元已上漲近90%。
換句話說,高瓴資本僅憑一個方案,一分錢真金白銀還沒出,賬面上的理論浮盈已經高達18億元!
然而,這個如意算盤可能要落空了。
亮劍“野蠻人”
接近上述交易的知情人士告訴《財經天下》周刊,高瓴資本在2月份突然入手凱萊英,其實與戰略投資意義不大,與再融資新規關系反而更大。2月14日,證監會出臺《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的決定》。增發價格降低、鎖定期由12個月變為6個月,是“新規”中最鮮明的兩大變動。這意味著參與定向增發的機構將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高瓴資本是在“新規”落地的第二天宣布入股凱萊英的。有消息說,高瓴資本是第一個搶跑“新規”再融資方案的機構,熟知政策紅利的它表現出了滿滿的“迫不及待”。
公開資料顯示,凱萊英是一家從事醫藥研發、生產外包的企業,這類公司統稱為CXO,是現代藥品開發的新模式。近年來大量創新型的生物醫藥企業涌現,它們的藥物研發和中試生產很多都交給了CXO公司。
CXO相當于大家都去挖金礦時賣水的人,自然也受到資本的看好。高瓴資本此前就入股了同類的藥明康德、藥明生物、泰格醫藥等企業。
有人評論說,高瓴在再融資新規出臺后的表現,客觀上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尤其是凱萊英新的增發方案宣布后,股價一路高歌猛進,更是讓“高瓴在利用鎖價規則”的疑慮進一步加深。
以往增發,定價是以證監會批準增發之后,上市公司與保薦機構協商確定的發行期第一個交易日的價格作為基準。但新規把定價基準日放寬到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發行期首日三選一。
這意味著,高瓴有機會去“選擇”增發價格:董事會何時公布決議,這是高瓴和上市公司之間的事。高瓴可以拿到一個滿意的低價,然后利用“獨家增發”、“高瓴入股”這樣的話題引發市場關注,使公司股價在短期內大幅上漲。今年5月12日,高瓴新規之下定增的第二單:高科技骨科耗材生產企業凱利泰,手法與凱萊英也有類似之處。高瓴攜手淡馬錫,高調入場凱利泰,同樣也造就了一波股價的拉升。
凱萊英和凱利泰都是所在行業里“小而美”的公司。凱萊英雖不及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的規模,但在小分子的CDMO領域獨樹一幟;凱利泰的脊柱微創平臺也是國內罕見的標的。
“雙凱”都不是擅長畫大餅的企業,但受高瓴資本“戰略投資”這張大餅喂的恰到好處。凱利泰去年5月制定了一個凈利潤“三年翻兩番”的股權激勵方案;凱萊英則希望擴大在大分子CRO領域的市場。這兩件事,高瓴資本都能拍胸脯保證,雙方自然一拍即合。高瓴資本在2020年撒出的錢,還遠不止這些。
7月17日,寧德時代披露,其剛剛完成一筆募資額度高達197億元的定向增發。在這場持續數月的非公開股票發行過程中,共有38家投資者參與了認購,包括一度被傳為電影明星黃曉明的同名者,以及私募大佬葛衛東等。但最終,這些參與者大多都以失敗出局,而高瓴資本一家就吃進了106億元,占寧德時代增發額度的一半還多。
更早些的7月12日,高瓴資本耗資21.73億元,認購了健康元定向增發的8%股份。彼時的健康元因董事長朱保國和騰訊公司馬某騰泄露內幕信息一事,尚處在輿論焦點的風口浪尖,高瓴迫不及待出手,毫無避諱之虞。
加上今年2月高瓴400億元重倉介入格力電器的混改,2020年上半年高瓴至少在一級半市場上投下了超過600億元。
上市公司答應得爽快,但監管層面對以高瓴資本為代表的鎖價定增狂潮,態度卻謹慎起來。這些錢到底是穩定股市的壓艙石,還是高拋低吸的熱錢資本,一切都不好說。以高瓴大舉入股的新能源行業為例。今年1月,高瓴資本在紐交所披露的信息顯示,其已清倉了新能源車企蔚來汽車的全部股份。2019年二季度時,高瓴還非常看好蔚來,并在蔚來的低谷期增
2000多萬股,持倉總計達到4193.8萬股,以示托底支持。沒想到半年之后的2019年底,隨著蔚來汽車資金鏈緊張,高瓴資本拋售蔚來,一分不剩。
清倉蔚來的同時,高瓴資本還順手賣出了特斯拉的全部倉位,看似就要與新能源概念一刀兩斷。蔚來在經歷今年年初的“瀕死期”后涅槃重生,投入了合肥市政府的懷抱,如今股價已經是高瓴拋棄它時的三倍。而對于特斯拉,高瓴神奇地在400美元左右拋完17萬股后,又在今年1季度補回了13萬股,平均持股價為500美元。或許是覺得自己賣蔚來也賣錯了,高瓴國內資本市場上大手筆參與寧德時代的定增,而寧德時代最近又打算投資蔚來,合資成立電池廠……
散戶不必懊悔自己追漲殺跌被割韭菜,號稱亞洲第一的投資機構有時也這樣,只不過買對的次數多,買錯的次數少一些罷了。
這或許正是令監管層最不放心的地方。再融資新規之下,戰投最快6個月就能解禁。一通承諾加畫大餅把市場熱情調動起來之后,這些投資人有的是機會跑路。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蔚來那樣的好運,為了國內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提前預防還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