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5月25日訊:市場繼續演繹兩個確定性。目前A股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不斷增大,既有疫情影響下,外需疲軟,又有美國不斷加大力度打壓我國高科技的發展,這些不確定性因子的存在,令場內資金和增量資金對確定性的擁抱達到一個極致。
股票市場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想象!
于外科技自強,于內消費優先。
科技自強的確定性在于上游“賣水者”,即在美國打壓下,半導體上游設備的國產化替代已經進入不可逆趨勢,而依賴美國設備的中下游則面臨不可知風險。
消費優先的確定性在于今年我國極有可能取代美國登頂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而其深厚的潛力還遠未爆發出來,東部、中部、西部廣闊地域與多樣需求更是提供了多層次的消費場景。
消費,自然是剛需,現在進入“確定性想象”階段,比較迅猛,但后面多會有一個平緩的過程,很長,直到新的事件驅動或商業模式更新,再開始一段估值想象階段。很少做消費股,嫌墨跡,但拉長時間看,還是值得信任的。
A股的科技股,大部分是科技周期股,很少有如美股一般的科技長牛股,比如微軟、亞馬遜、蘋果、谷歌。我國的科技股,屬于科技制造業的居多,頂多成長為富士康,在產業周期上升期有溢價,自然要炒就炒這一段,過了這一段,就剩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了。
沒錯,說的就是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之流,蘋果大概想玩分而治之的游戲,盡量減少對富士康的依賴,所以有心扶持立訊,支持立訊海外設廠,但在整個宏大的消費電子敘事中,它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新的富士康了。
莫錯用意,這些股票不是科技股,真算不上,算是消費電子制造業。但資本市場給它們的估值是真心不低,這就是我說的,我國的資本市場,被刻意鎖死在“消費”和“制造”上,這離不開上上下下刻意的引導。
實際上,阿里、京東、拼多多這些在美上市的“電商”股,也是被鎖死在消費的賽道上的。
阿里剛開始做“云”業務的時候并不被資本市場看好,但阿里殺了一條血路出來,這也是被逼的,如果不上云,阿里的利潤要全部貢獻給“IOE”(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
這條賽道挺完美的,背靠未來全球最大的市場,有問題嗎?沒有,大部分的價投賽道都在消費上。但真正引領這個世界的還要看科技啊!充滿了想象力,但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科技,尤其是前沿科技領域,本質是吞金獸,燒錢,持續的燒,燒成了還好,燒不成,什么都剩不下,非常殘酷。亞馬遜連續虧損20年,如果是一般的企業,恐怕早就已經破產清算了,在A股恐怕會被罵出翔來,但它成長為世界最大的電商公司。
這后面的體系支撐,非常被我們的領導看重,國家其實一點都不想出錢,讓公司去燒資本市場的錢好了,我們搭這樣一個臺子。現在看這個臺子已經搭起來了,科創板規則未來會擴充到所有市場,然后,大家迭代一下,未來股票市場會發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