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到如今11個自貿區試驗種子落地生根,中國在改革開放方面又扎扎實實地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從最初的上海自貿區,到第二批的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再到今年4月掛牌的河南、遼寧等7個自貿區,中國的自貿區建設大踏步邁入了3.0時代。
第三批自貿區“種子發芽”
河南自貿試驗區入區企業9736家,注冊資本合計1376億元;帶動全省新設外資企業74家,實際吸收外資65.1億美元,增長3.8%;跨境電商交易額占全省進出口總額比重達20%;自貿區內企業審批時限由10個工作日縮短為5個……
這是河南自貿區掛牌5個月后交出的一份成績單。同樣亮眼的成績在遼寧、浙江、湖北、四川、陜西、重慶等地也可以看到,它們都是在今年4月1日一起掛牌運行的“小伙伴”。遼寧自貿區新增注冊企業已經突破10000家,而四川自貿區新增企業數量也早已超過8000家。
復制與創新是第三批自貿區的關鍵詞。
一面是復制,湖北、陜西與四川復制推廣第一、第二批自貿試驗區成功經驗效果顯著,完成復制推廣經驗超過80項;一面是結合自身特色進行的創新,如商事制度的改革,四川自貿區開展“一窗通辦”,重慶自貿區實施“一口受理、超時默許、否決請示”,湖北則推行“九證合一”的模式。
擁有深厚制造業根基的遼寧自貿區,年內將在沈陽片區試點再制造業務。例如,試點開展境內外高技術、高附加值、風險可控的保稅維修、檢測和再制造業務,推動貨物貿易轉型升級;探索制定再制造舊機電設備允許進口目錄,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試點數控機床、工程設備等進口再制造等。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第三批自貿區多處于中西部地區,在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充分體現了自貿區在制度創新上可復制、可推廣的特點。
“未來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第三批自貿區推廣復制的意義絕不亞于第一和第二批自貿區。”白明強調。
第二批自貿區顯現改革紅利
還有半年多時間,廣東、天津、福建等自貿區就將迎來3年試驗期窗口。自2015年4月掛牌至今,三個自貿區各項政策基本都已落地,且成效顯著。
幾個月前,上海財經大學曾受托對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掛牌兩年來的發展運行情況進行第三方評估。結果顯示,該片區對建設方案中95項試點任務實施率超過九成。
而橫琴片區最近兩年在金融創新方面重點發展特色金融。截至今年6月底,有2400家私募股權投資企業對珠海及周邊高科技企業進行投資。
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對上證報記者舉例說,橫琴金投國際融資租賃公司與150家區外先進裝備制造企業合作,粵財控股公司在橫琴設立500億元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基金,扶持相關裝備制造業項目。“金融業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已在橫琴形成模式。”
改革富有成效。橫琴上半年GDP增速達到10.8%,遠遠高于同期廣東省7.8%以及全國6.9%的增長水平。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廣東、天津、福建等第二批自貿區已經顯現并享受著改革紅利、開放紅利、制度紅利。
上海自貿區開啟“全面改革”3.0版本
自2013年9月掛牌以來,上海自貿區已經運行將近4年。4年間,自貿區范圍從28平方公里擴大至120.7平方公里,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從2013版更新到了2017版,對外商投資的限制類和禁止類措施數量從190條縮減到95條,新增企業數呈幾何級增長……
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說,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后監管、優化營商環境、推進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等7大改革領域不斷探索試點,發揮了“領頭雁”和“排頭兵”的作用。
作為改革的先行者,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創新理念和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外商投資備案管理、企業準入“單一窗口”等37項投資領域改革措施在全國復制推廣。跨境融資、利率市場化等23項金融制度創新改革成果分領域、分層次在全國復制推廣。
今年5月份,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上海自貿區成立以來,國家已出臺了3個改革方案。孫元欣認為,上海自貿區已經進入“全面改革”3.0版本。
他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改革成效,總體實現了國家戰略要求和建設初衷,反映出制度創新而非優惠政策的持久效應。制度創新產生了“制度紅利”,推動了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從1到3再到7,無論是“新兵”還是“老將”,各大自貿區都呈現出良好的運行狀態。它們攜手將國內主要經濟帶串聯起來,緊緊銜接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國家戰略,正在構建起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