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期待已久的十九大要開始召開了,十九大的內容我們都非常關注,這將是我們未來五年的一個發展方向,今日上市公司有什么新的動態呢?哪些公司會在十九大期間受益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0月18日盤前上市公司利好消息
中小板指今年漲近20% 權重股業績報喜貢獻漲幅
今年以來A股市場各大指數表現最好的莫過于中小板指數。截至昨日收盤,中小板指今年以來漲幅度已達19.38%,超越上證50的19.09%的漲幅,居A股各大指數榜首,更與今年跌4.34%的創業板指拉開了差距。隨著該指數的不斷上行,一些中小板個股也演繹出精彩行情。
據同花順統計顯示,總共有80只中小板股今年漲幅超過30%,其中6只今年股價翻番。業界分析認為,中小板指已走出牛市中期的爬坡格局,主要由于其權重股表現較好,而中小板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凈利增速優于上半年,我們或許可以從中找到明確的成長股痕跡。
權重股貢獻漲幅
雖然中小板指今年表現最強且牛股輩出,但中小板市場內部分化較大。同花順統計顯示,中小板可統計的802只個股中,今年錄得上漲的僅有242只,跑贏中小板指漲幅的更少,共有101只個股,占比僅為12.59%。
可以說,今年中小板指的上漲主要得益于權重股的表現,無論從今年漲幅來看,還是從三季報業績來看,權重股均表現較優。
統計顯示,中小板指100只成分股中,今年錄得上漲的有55只,占比超過五成,其中有29只今年漲幅超過30%,這些股票市值普遍偏大,占有較大權重。海康威視是目前中小板總市值最大的個股,總市值約為3332億元,今年以來的漲幅達到133.35%。
海通證券統計顯示,中小板指成分股里領漲的29只個股合計三季報凈利累計同比為46.7%,這些個股領漲源于業績更優。可見,權重股業績優從而帶動中小板指走強。
從整體上看,中小板指今年漲幅第一跟業績表現息息相關。根據海通證券的測算,中小板指今年第三季度凈利累計同比增長高達29.9%,而今年第二季度、第一季度和去年第四季度凈利累計同比增長分別為13.2%、17.7%、-0.1%。目前中小板指市盈率 (TTM)為36.5倍,而上證50半年報凈利潤累計同比增長為10.9%,市盈率為11.6倍。
孫建冬親自“摸底”王亞偉也來了
三季報業績預告剛披露,ST概念股又火了:盡管節后機構調研頻次整體斷崖式下滑,券商、基金、私募卻組團“摸底”,某ST股頻次之高冠絕A股。“屌絲”秒變“高富帥”,有木有?
不過,姜還是老的辣,有私募大佬早已捷足先登,“洞穿”了這一切。
國慶節剛過,機構調研的熱情就遭遇了“秋凍”。
Wind數據顯示,截至記者發稿,節后共有80家機構集中調研了30家上市公司,低于三季度以來的平均頻次,較上月同期的435家機構和175家上市公司下滑明顯。
上個月同期是這樣的:
節后是這樣的:
從上圖可以看出,節后排在第一的上市公司被機構調研的次數減少了不只一半,不過,再冷也總有勞模:券商方面,興業證券和海通證券最勤勞,分別合計調研了5次;基金方面,鵬華基金以3次拔得頭籌;私募方面,參與調研的私募不少,但均為1次。
記者發現,機構調研前十的上市公司中,中小創高達7家,其中排名前三的是云南能投、通宇通訊和輝隆股份。
有業內人士指出,機構選擇中小創,除了業績預期等常規因素外,重大事項預期是重要考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