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中國深化改革的宏觀格局中,自貿區不是一般性的“貿易園區”,而是通過制度創新等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試驗田和新高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央將在哪里設立第一批自由港?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需要考量許多非經濟因素的重大改革命題。這使得投資人目前不能對任何有可能性的候選地區下百分之百肯定的結論。
此外,還有一個細節需要投資人考慮:第一批自由港,是一處還是多處呢?目前沒有任何信息可以對此做出明確的回答。
從A股的視角來說,新概念的炒作空間是最大的。因此,“自由港”相關概念股必然有炒作的空間,其實質是在押注中央將在哪里設立第一批自由港。從上述分析看,這并不是一個天然就有確定性回答的命題。
再進一步,截至2017年9月13日,在自貿區內注冊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143家。作為一個邏輯前提,未來的第一批自由港很可能從當前現有的自由貿易由中產生。這看似為投資人提供了明確的投資方向,但目前我國有3批共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A股中僅注冊地在自由貿區的上市公司就有近150家,另外還有一批雖不注冊于自貿區,但受益于自貿區的上市公司。這意味著潛在投資標的是一個很大的集合。另一方面,這一邏輯的前提,本身就建立在一個可能性之上。
20日,受益于“自由港”概念的漲停股有上港集團、錦江投資、華貿物流、外高橋、廈門港務、廣州港等。這種漲停分布,正好說明了博覽研究員上述推理的合理性,也說明了“自由港”概念股炒作的不確定性。
A股相關板塊炒作的歷史經驗說明“自由港”概念股的炒作并不簡單
從上海自貿區概念、雄安新區概念炒作的歷史來看,“自由港”概念股的炒作存在著一些需要注意的因素。這些因素又從另一個側面增加了投資人的投資難度。
以上海自貿區概念為例,其炒作邏輯曾出現中切換。一開始,市場側重于從對外貿易和航運的角度,來理解設立上海自貿區所帶來的改革紅利。后來,隨著對上海自貿區定位的明確,市場轉而從區域價值重估的角度,聚焦于在上海自貿區區劃內有土地儲備的上市公司。20日漲停的上港集團、錦江投資、外高橋包含上述兩個投資角度,不能排除后期資金在“自由港”概念股上做出集中性選擇的可能。
雄安新區概念的炒作則從另一個方面給投資人以提示:注意監管與市場之間互動。
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后,相關概念股出現連續漲停。一周后,不少概念股停牌自查。監管層也發出明確信號,雄安不是用來炒作的。
當下,設立自由港尚處于規劃的初期,如果接下來一些個股以“自由港”之名出現短期連續大幅上漲,不能排險監管層出面提示風險的可能。
以上兩種可能從另一個側面增加了投資人的投資難度。
如上圖所示,18日、19日,市場沒有立即對自由港概念股進行炒作,這或許已說明,場內敏感資金對這一概念的炒作存在著不堅定的成份。
由此,我不否認A股中“自由港”概念股短期炒作的可能性,但在標的選擇、行情延續性等問題上,實際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從20日起,對“自由港”概念股的炒作就進入了去偽存真的“證偽”階段,這本身就是一個有風險的過程,因此,這一板塊并非某些分析所說的“確定性板塊”。